#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相约守护】央广网记者体验我院全科医学科:医生应该是名杂家

  编者按:“医生本身首先是哲学家,看懂宇宙,看懂生命,看懂人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是艺术家。对待病人,讲述病情时,就应该是艺术家。第三才是科学家。”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全科医学科部长王仲说到。

  央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记者 马婧婧)近日,央广网记者跟随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医学科部长王仲到天通苑国际养老院远程诊间进行“相约守护健康”互换体验活动。

王仲在养老院进行诊疗

  看病时,同时开启“聊天模式”“绘画模式”

  王仲每周二上午都在养老院出诊,上午门诊量近20个左右,由于病人年龄大,平均都在八十多岁左右,病杂病多,反应、语速相对较慢,与每个养老院的病人大概交谈二十五分钟左右,王仲怕老年病人听不清,总是很大声却有耐心的交流,看病就像开启“聊天模式”,总能把养老院的爷爷奶奶逗的哈哈大笑。

  王仲说:“医生,应该有医生的样子,医生是什么样子呢?医生要彬彬有礼,能够和别人去和善地去沟通,在不伤人的情况下让病人知道病情,给病人足够的交流时间。”

  由于对养老院病人都比较了解,针对于每个老人的病情不同,性格不同,他都会自由切换“聊天模式”,焦虑的病人多安慰,对病情漫不经心的病人多提醒。除此之外,他会开启“绘图模式”,拿笔在纸上用画图的形式,通俗的语言给老年病人讲解病因、病理。

用“绘画”的形式讲解病因

  看病难,老人看病才最难

  “经常说看病难,其实老人看病才是最难的,一是,老人由于行动不便,来一趟医院本身就很难。二是,老人是看病最频繁的群体,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十四天就得来一趟医院开药。三是,老人病杂,需要全科大夫进行全面诊疗。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用互联网。”王仲说。

  “我们国家现在在说两句话,一个叫做“互联网+”,一个叫“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有的人说是在养老院里建医院,有的是在医院建养老院,都不可行,我的观点就是自己干自己的事。我在养老院出诊,相当于把医院的一个诊室搬了出来,老人看病的事儿就解决了。”

王仲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

  据记者了解,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与天通苑国际养老院建立VPN和远程桌面连接,将医院的挂号信息、诊疗信息、处方信息、检验结果等信息协同共享;医生开立检查单,经在养老院内护士采集标本,再由专人统一将标本配送到医院,医院检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可以在养老院内进行检验结果查询、打印结果,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

  来看病的第一位病人是84岁的田奶奶,退休前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她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肾脏不好,伴随睡眠不好等症状,她和记者说到:“以前去在医院看病,我得挂一个心脏科、挂一个肾科,睡眠又不好,再挂一个神经科,同时挂三个科,运气不好,不一定都能挂上,运气好都挂上号,也得我跑转一上午,对于我们行动不太方便的人,实在是很麻烦。”

  对于王仲把诊间搬到养老院,进行远程诊疗,她欣喜的说到:“每半个月开高血压的常用药,王大夫来养老院坐诊就给我开了,哪不舒服就直接看,也不用排那么长的队,护士站给我去拿药,交费,根本就不用跑了,实在太方便了。”

  “让老人尽可能少出门,少往医院跑,医院成立全科门诊以后,我申请第一个就是上门服务。”这是王仲在养老院建立远程诊间的初衷。

  全科医生看病,是一个健康管理的过程

  王仲在转入清华长庚医院做全科医生之前,曾是协和医院一名资深急诊科医生,他说:“因为本身是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生目前是专科医院当中最综合的一个人群,而我们的全科医生恰恰是需要综合,鼓励急诊医生可以走到全科便民当中去。”

  对于全科医生紧缺问题,王仲很坚定的说:“全科医生的前景一定是好的,正因为全科医生被看的比其他医生低一档,所以才紧缺,想要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全科医生,国家得真正把全科医生当成跟综合医院的医生同等待遇,医改不是医疗改革,应该是医疗体系、制度的改革,早晚有一天全科体系会建立起来。” 

  体验间隙,养老院主任刘洪山和记者介绍到:“以前带老人去医院看病,可能今天是张大夫,明天是李大夫,没有一个连贯性。现在王医生通过远程诊疗,全程管理,将老年人的病情进行综合,由分散变成集中,以前老年病人一天能吃十几种药,现在把相近、相似的药物减去,从而来建立病人的健康信息档案,我们养老院工作人员也能看到,更好的照顾老人。”正如王仲说的:“全科医生看病,不仅仅是看病,更是一个健康管理的过程。”

  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差别:并不是医生能力

  对于分级诊疗问题,王仲有他自己的看法,“社区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差别,并不是医生能力的差别,而是医疗资源配置的差别。大家常说小病看社区,大病看医院,这就让大家误认为,社区看小病的医生就是没有能力的,把我们全科医生的能力给否了,不是说医生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而是医生没有条件去做这件事,一定要改变的是那个地方是医疗条件。” 

  “只有分级诊疗实现了,好的基层医生有了,老百姓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医疗服务,我并不是说我做的有多好,他们找我看病,不把我当成可怕的专家,我把他们也当作朋友,彼此很轻松。所以我经常说来基层养老院看病,才让我感受到真正的给病人看病。”

  采访结束后,王仲和记者闲聊到,他每天早上六点从家出发,单位离家51公里,如果晚上有讨论就不回家直接住办公室了,当记者说到医生好累,他却说:“你们记者不累吗?你只要想做事,就没有不累的。我做医生32年,从来没后悔过,我让我儿子也学了医,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受人尊重,就这一点就够了。”

 

  新闻链接:http://health.cnr.cn/jkgdxw/20170824/t20170824_523916760_3.s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