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各地采取多项严格管控措施,截止到2020年4月4日17点,国内累计确诊病例82899名,治愈病例76992名,死亡率4%,国内疫情已基本控制。
然而,国外疫情却愈演愈烈,3月11日WHO宣布COVID-19全球大流行(Pandemic),目前疫情国家超过210个,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60万,在部分国家死亡率接近10%。由于各国、各地区政治体制不同、社会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采取了不同的防控措施。多国成功的抗疫经验表明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COVID-19是可防、可控的。
(素材来源千图网)
一、 新型冠状病毒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是SARS病毒和MERS病毒的“兄弟姐妹”,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高度同源。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
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人群对病毒普遍易感,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图1)。飞沫传播是指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排出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和飞沫,被易感者吸入。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手接触表面再接触口、鼻、眼等导致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图1 传播途径
二、 新冠肺炎临床特点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呼吸困难往往是重症患者最早期的表现,病情可快速恶化。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等,无肺炎表现。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升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病原学检查包括检测鼻咽拭子、痰等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
胸部影像学早期CT可见多发小斑片影及肺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
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室内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去须佩戴口罩。
1. 佩戴口罩。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播是COVID-19主要传播途径,科学正确佩戴口罩,既保护自己,有效防止病原体吸入,又有益于公众健康,有效降低患者飞沫量和速度。
2. 勤洗手,做好手卫生。经手可传播多种疾病,被病原体污染的手抠鼻子可传播呼吸道疾病。外出回家、饭前便后、佩戴口罩前后、揉眼睛前、打喷嚏或咳嗽后,都应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图2)。
图2 正确洗手
3. 少出门,避免聚集。疫情期间,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聚餐集会,特别是避免前往人员聚集和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尽可能采取居家办公和学习,居家期间保持作息规律。如确实需要外出,须佩戴口罩,人与人之间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社交距离。
4. 经常开窗通风。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空气中病原体数量,阳光中的紫外线也有灭活病原体的作用。建议每天至少早中晚开窗通风,每次20-30分钟。
5. 注意咳嗽礼节(图3)。咳嗽和打喷嚏时, 含有病毒的飞沫可散布到1-2 米范围内的空气中, 周围的人可因吸入这些飞沫而被感染。
图3 咳嗽礼节
6. 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互联网咨询,必要时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防护。佩戴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往返医院,就诊时与其他患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不要攀谈,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
7. 心理调适。规律作息,坚持运动,适度关注疫情,保持社会联络,不信谣言,理性认知,克服焦虑或恐慌心理。
8. 及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当地疫情变化,学习健康科普和预防知识。紧急情况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或华人社团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