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八十岁了,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小心翼翼。谈到亲朋好友家长里短,兴高采烈处,有时会像个孩子。
妈妈极其自律,只要不是极端恶劣的天气,一年四季中,她每天都要努力坚持在楼下慢走六千到八千步。一日三餐,她有自己设定的量,绝不多吃一口。究其缘由,她是一个有着二十三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近十年来,同时又有了高血压。她不希望自己发生那些可怕的并发症,这么多年来,靠着“管住嘴,迈开腿”以及每天两针胰岛素的帮助,竟极少有高血糖的情况发生。
可是,过去的六七年里,我们却带着妈妈四处跑了好多次医院。
六七年前,妈妈偶尔会在夜里因为胸闷心慌而醒,有时还会觉得浑身难受,不得不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才能慢慢缓解,她怀疑自己心脏出了问题,或者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我们带着她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化验,心电图,CT, 核磁,验血等等,从内脏到脑部,查遍了各个器官,都已经记不清楚检查了多少种指标,曾经还住院了一个多星期调理,但是并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诊断。后来有大夫怀疑是神经系统紊乱,我们特意去外院挂了神经内科的专家号,结论也是大概率是神经系统的问题,开了一些调节神经的药物,回家静养。
我们经常按大夫的建议,宽慰她不要紧张焦虑,越觉得自己有问题,症状就会越多,不去担心,反而会没有问题了。妈妈也在努力地暗示自己没有问题,抱定了精神胜利法则,虽然偶尔还是有发作,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嗯,应该没问题的。
近三年来,妈妈出现了新的症状。她会偶尔出现意识模糊,明明在家里,却不停的问身边的人这是哪里,继而会在床上或地板上,躺着来回翻动,手脚左一下右一下摔来摔去,过程中基本无意识,经常要折腾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才能慢慢恢复正常。有时家里没人,她是后来清醒过来发现自己手脚淤青才意识到又发作了。
开始时,每年大概发生一两次,我们曾带她做过脑部核磁等检查结果都没有问题。大家都觉得她这个神经系统的问题看来加重了,神经科的大夫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要间隔一年左右才发作一次,她又排斥到医院,我们后续也就一直在观察中。可是今年春节以来,她发作的次数明显增多了,除了晚上偶尔发作,还曾经傍晚时分有过一次,特别是七月份,竟两周之内发作了四回。我们心疼而又歉疚,觉得过去的两年没有好好带她去医院治疗,让她的神经系统问题越发严重了,怀疑妈妈可能得了癫痫之类的疾病。
七月份,我们挂到了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龙绮婷大夫的号,先后做了脑部核磁共振、脑电图、糖化血红蛋白、血氨测定、生化二十五项、甲状腺功能测定及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多数结果没有问题,只有一项甲状腺抗体超标。龙大夫提到甲状腺水平会影响精神状态,可能是病情诱因,建议我们转到内分泌科看看如何调整。
肖建中(右一)在日常看工作中
随后,我们挂号并按时走进了内分泌科肖建中主任的诊室。肖主任查看了妈妈的病历并了解了相关症状后,问了一个之前大家从没有想到的问题:是不是经常有低血糖的情况。他提到,有类似的低血糖病例,会产生很多怪诞行为,清醒之后自己并不知道发生过什么。肖主任建议我们做一个14天的实时血糖监测,采集动态血糖监测数据,并请一同出诊的王少程大夫帮忙监测和诊断。
血糖监测
接下来的14天里,王大夫帮助我们借用并佩戴监测设备,通过手机端远程实时监测妈妈的血糖变化,第一天夜里就发现了妈妈的血糖曾徘徊在3mmol/l以下。王大夫及时建议我们复诊通过指尖采血校准数据,同时更换了妈妈已经持续使用多年的胰岛素品种,并重新建议了每次的剂量,将一天的胰岛素剂量减少了一半。调整之后,妈妈的实时血糖数据做到了87%的达标率,平均血糖值为7.6 mmol/l。
妈妈的奇怪症状消失了,她靠在秋日斜阳里的沙发上,眯着眼睛说:“是低血糖,我不是神经系统紊乱,这个肖主任真的有水平啊!”, 隔了一会儿,她又念叨:“这个王大夫真好!”(文章丨患者家属来信)
肖建中: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低血糖才是最大的危害。因此,老年人血糖控制的标准要放宽。
低血糖表现各异,如果不仔细询问,出现精神症状容易被误诊。合适的、先进的监测技术也非常重要,采用实时血糖监测手段,帮助发现严重的低血糖。掌握不同胰岛素的特性,才能给予最适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