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新建附属医院——北京清华医院一期工程医疗大楼主体结构封顶仪式在天通苑举行。昌平区副区长刘淑华、卫生局局长杜高潮以及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支援主管蔡连福、陈新辉,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副校长张凤昌、副校长姜胜耀,建设、监理单位代表和天通苑社区代表50余人参加了封顶仪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主持了封顶仪式。
北京清华医院是国内第一所由大学自主筹建的大型综合性高水平教学医院,国际化的教学科研体系,专业化的高效管理,高品质的优质服务将是医院的主要特色。北京清华医院定位为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与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用地面积125亩,一期医疗大楼主体结构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床位1000张,预计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昌平区副区长刘淑华、台湾长庚医院支援主管蔡连福、北京三建集团总经理常永春、天通苑居民代表宋卫东分别致辞,从各方面表达了对北京清华医院建设的期许、祝福和感谢。
校长陈吉宁在致辞中表示,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医学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完善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因此,清华大学把生命科学与医学作为学校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具有国际水准的临床教学医院,将是未来培养医学人才、发展创新性医疗、提升医院管理水准的必要支撑,北京清华医院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
他表示,北京清华医院的建设得到了北京市、昌平区和天通苑社区等各级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更得到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无偿援助。为此,陈吉宁校长代表清华大学向台塑企业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创办人王永庆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
北京清华医院医疗大楼主体结构的封顶,标志着医院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此,陈吉宁校长向北京清华医院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明确学科布局,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延揽海内外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二是深入学习和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三十多年的先进成熟经验,与内地实际相结合,大胆创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三是抓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契机,主动对接北京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规划和天通苑社区的地缘需求,争取成为大型教学医院和社区医疗相结合的新典范;四是弘扬清华大学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医院核心文化建设,争取成为患者满意、医护人员满意、政府满意的新型医院。
医院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及未来的运行管理模式都得到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全面支持,并派出专门的援建团队实地指导,帮助北京清华医院进行人员培训、资讯开发和制度建设,为新医院借鉴长庚管理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规划,北京清华医院设有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产科、儿科、眼科、口腔等近50个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重点发展心脏、神经、肿瘤学科。
北京清华医院一期工程由医院门急诊及病房楼、行政及动力中心楼、综合楼三部分组成。医疗大楼即医院门急诊及病房楼,包括地上13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集门诊、急诊、住院于一体,具备诊断、治疗所有功能,免除患者看病时在医院内的来回奔波。同时医疗大楼具有门诊、急诊、儿科、住院四大出入口,最大限度的分流病患,减少拥堵。在空间设计上,医疗大楼规划有93间内设连接通道,面积为20平方米的标准诊间,同时配有跟诊护士,充分保证患者的私密性。面积为38平方米的标准病房,配备陪护沙发床、独立卫生间和淋浴间,保证患者的舒适性。挂号缴费区、抽血区、检查区和取药区均设置等候座椅和叫号系统,同时还设有卫教室和儿童游戏区。
在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品质服务方面,医院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为病人提供全过程照护;实施全责护理模式,提升病患照护品质;建立完善的用药安全管控机制,设立临床总药师;引入国际疾病诊断编码(ICD10)和临床路径,规范疾病诊断,降低医疗费用;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医疗信息系统,打造e化医院。医院将与社区医疗联动,构建一体化的健康保障平台。为周边社区医院开放预约挂号权限,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绿色通道”;协助社区医院打造慢性病及康复基地,建立良好双向转诊机制。医院还将建立医院的社服工作机制。引入长庚社服工作机制,建构涵盖病患、家属、志愿人员、员工等在情绪、经济、社会、家庭等问题上的舒缓机制,建立全方位的病患服务体系。
北京清华医院将秉持“人本、济世、厚德、至善”的价值,努力向社会“提供健康守护、培养医学精英、创新科学研究,追求医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病患优先”的根本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健康品质,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