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大家好,我是董家鸿,是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院长。这次校庆演讲的主题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我和团队一起经历了武汉一线的抗疫生活后,我切身感受到这一点: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些桥梁和纽带紧紧相连。今天我有四个小故事和大家的分享,就从我们准备奔赴武汉说起。
去,不去?从一个人到六个人
2月中旬,全国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病人数仍在快速增长,这种未知的疾病传染性高、没有特效药、重症患者死亡率高……一时间,全球的注意力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夺去。就在这个时候,我受到新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的委派,带领国家远程医疗队工作小组,奔赴疫情重灾区——武汉。
3月24日抵达武汉
作为一名从业37年的医生,救死扶伤的信念已经深入骨髓,当国家有难,患者有需时,更多涌上心头的是终于能够亲自上阵的热血沸腾。但援鄂远程医疗队中除了经常与生死打交道的医生,还有学者和工程师,这种时刻、这项任务、这个决定,对于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而言真的是太艰难。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斌工程师告诉妻子决定赴武汉后,妻子默默不语很久,才站起身抱了抱杨斌,转而就开始为他收拾行囊,一边收拾一边掉眼泪。我们都是平凡人,背后都有家人,我的母亲从新闻中得知我瞒着她去武汉的事情后,也打来电话念了我好久,你们看,虽然我都这把年纪了,在父母眼中仍旧是个孩子。正是这份明知风险仍然选择逆行的初心,让我们的六人行,不孤独,很温暖。
2月23号晚上9点,我和团队一起从北京西站出发,坐上了久违的绿皮火车,大家既忐忑,又期待,讨论了很久智能防疫设备部署和疫区实地考察计划。(当然,我们全程都严实的带着口罩,做了充分的防护)。第二天凌晨抵达目的地—武昌站,这是号称九省通衢大武汉往常最中心、最热闹的车站。下车后的站台,空荡荡,冷清清,到处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刮着冷冷飕飕的北风,偌大的车站里,一列火车、一位列车长、一行六人和十二个箱子。行驶在封城中的武昌大街上,一边是摩登都市,一边又阒无一人,一切都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和大家说实话,那个瞬间,那种莫名的凄凉,真的会恐慌,会伤痛。为武汉,为生命,团队被激发出更强烈的使命感,就想立刻投入与疫情的搏斗,于是我们未作停歇就直奔武昌区政府,打响了国家远程医疗队在抗疫援汉的第一枪。
六个人背后的科技报国清华人
虽然一线是六个人的身影,但撑起战斗的,还有我们背后多支清华医工结合攻关团队。瘟疫爆发,牵动着每个“清华人”的心。腊月二十七,还有几天过年,由临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精密仪器系、电子工程系、航天航空学院等院系专家组成清华大学医工结合“战役突击队”,聚到清华长庚医院开了个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大家纷纷退掉了归家团圆的车票,迅即投入到各项科技攻关中。我们的第一个应急研发的成果——COVID-19自测评估系统,自大年初一启动研发到年初八通过专家审核上线,仅仅7个日夜。我们的团队废寝忘食,用清华速度为恐慌的人们及时送上居家自测神器。如果你心存疑虑,只需要打开手机,做一次自查筛选。小程序会根据体温、呼吸道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因素进行自动分析,给出一个可靠的新冠感染风险评估,感染风险高的病人会被建议去医院就诊,反之则先在家中观察。
通宵鏖战的研发团队
上线当天,便有来自内地及港、澳、台34个省市的75万余人次点击进行了自测。自测评估系统不仅可以强化大众对新冠肺炎的科学认识,减免社会恐慌,同时帮助百姓做好就医前的居家分诊,减轻医院的医疗负荷,让医疗机构有限医疗资源更加高效地投入到确诊患者,避免医院内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散。
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清华校友告诉我,有个非洲刚果布的小伙儿,他所在的公司建议员工使用我们的小程序进行每日自测。一天早晨起来,他突然开始发烧,虽然没有其他症状,但这可吓坏了一家老小,疫情期间发烧,尤其是在当地医疗资源不甚充足的情况下,这可攸关生死。家里人都慌了,坐立难安,症状稍有风吹草动就往新冠上靠。有说去医院的,有说在家观察的,争执不休。小伙自测后得“居家医学防护,观察症状变化”的建议,虽然大家还有些许不安,但心里都踏实了下来。小伙在家做了防护,当晚烧就退了,也没有出现别的症状。
武汉,我们在洪流中继续战斗
到达武汉的三天后,我们便在雷神山、武汉大学中南、天佑、协和等多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完成了原定技术设备部署:智能辅助分诊系统在提升分诊精准度和效率的同时,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在10秒内进行快速诊断、精准分型和分类救治,并赋能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移动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减轻了医护的监测工作负荷,降低了职业暴露风险;远程集成协同诊疗系统为多学科远程医疗搭建了高效能的5G互联网平台,借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多次国内及国际多学科远程会诊,形成前方临床救治后方远程医疗支援的集成救治模式…从个人防护、社区管控、院内救治、远程医疗和康复照护5个环节为新冠肺炎的智能化防控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测试系统
当然,技术研发不是闭门造车,一定要来自于一线临床实践的真实需求。完成远程医疗工作部署后,我们每个白天奔波调研各家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康复隔离区及社区卫生中心,了解当地疫情防控中的迫切需求,晚上便投入新一轮的研发中,真的是没日没夜地赶工,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大家好像早就忘了一开始的恐慌紧张。就这样,在短短3天里,我们以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为试点,部署了针对隔离区康复人群管理的COVID-19康复护航系统。医护工作者只需要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就可以对庞大的患者群的入舱、出舱过程,及在舱期间和出舱后的居家隔离期间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该系统已在湖北省全省广泛应用,目前在475个集中医学隔离区累计管理康复患者15922人,累计管理出舱患者8527人,管理总床位数8491张,大大减轻了隔离区的工作压力,也显著提升了康复患者的满意度。
调研方舱医院
科技的力量硬核强大,但在武汉,让我更加感动的是,如同洪流一般守卫着这座城的平凡英雄们。七十六回日夜交替,十四亿人心头萦绕。这里有坚守至今的武汉本地医务工作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支援鄂医疗队、有在疫区里奔波送饭的外卖小哥…有最可爱的武汉人。疫情面前,武汉人民积极配合,自觉“宅”在家里,一眼望去,街道上只留下白色隔离服和警察来来回回忙碌的身影。还有不少志愿者带上“红袖章“、穿上“黄马甲”,在防控点职守,在小区里巡逻…这每一个真实的连接点,连接起了一个真实的大武汉。每一个留守武汉的人都兢兢业业地呵护着这座睡梦中的城市,不遗余力地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也为能够代表“清华人”加入四万援鄂医疗大军,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
愿成为全球健康守护者
中国有句老话,患难见真情。在之前中国全力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多个国家伸出了援手,如今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并迅速蔓延,中国也决不会袖手旁观,必将力所能及地提供协助。中国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迅速分享了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向韩国、美国、伊朗等国家提供大量抗疫物资;抗疫医疗专家组携31吨医疗物资驰援意大利;中国外交部、国家卫健委与10个太平洋岛国通过视频会议分享抗疫信息、交流防控经验。
我们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也决定将“清华COVID-19智能防控系统”中部分产品开发出多国版本并捐赠分享给有需要的国家。目前自测评估系统已制成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和意大利语等8个外语版本,已为74个国家、2000万用户提供了自测服务,分流减少医院发热门诊患者量达到90%;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也已推出英语及韩语等版本,向美国、韩国及德国进行了捐赠。我们也积极与美国、澳洲、非洲等地的专家、政府官员们连线进行了远程医疗会诊与经验交流,分享了清华疫情防控技术和经验…这些行动,传递着“清华人” 与各国人民守望相助、携手抗疫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常说到一个词“家国情怀”,在环球同此冷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真实的人连接组合起来的,帮助武汉,就是帮助中国;而如今,中国将在抗疫中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与世界分享,不断地推动国际疫情防控合作,我们和世界人民又紧紧相连。
圆满完成任务 载誉凯旋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唯有戮力同心,才能阻止这场疫情的蔓延,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构建全球健康共同体。愿每一个我们,都能成为全球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