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为“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会场速记内容,未经详细校对,未经本人核对,仅供参考。
主持人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副院长王劲教授:大家下午好,下面开始今天下午清华精准医学论坛主题报告的议程,因为今天下午的主题报告安排的时间比较紧凑,所以一个演讲者的时间是20分钟,我们也会在报告到时的前两分给报告者提示。第一位演讲者是我国著名文学专家、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曹雪涛院士。曹雪涛院士也是我们清华长庚医院管理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曹院士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医学科学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
曹雪涛: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来参加今天的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首先感谢董家鸿教授的邀请,也感谢清华大学各位同道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向大家汇报对于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些思考。我希望用20分钟的时间把我对于中国医学科学的粗浅理解向大家汇报,希望在今后的实施里与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借此机会衷心地祝愿清华大学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校领导直接的指导下,在全国医学界的共同支持下,更好更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临床医学方面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今天的汇报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要了解中国,必须知晓世界,所以第一个方面介绍一下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态势。二是对我们国家目前医学科学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三是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机遇与前景。
首先介绍一下国际的情况。从三个层次来说。第一个层次是医学发展的理念,第二是领域的先进,第三是从大交叉、大概念的角度。医学科学理念发展一段时间有一个新概念,但是这个新概念离不开一个主题,就是怎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如果说你研究得再好,病人说他们是帮你搞研究的,不做诊断治疗,没有病人到你医院看病,这也不是真正好的医疗体系。所以现在来看,医学发展更加对于病人的治疗体现个性化医疗,还有精确化,还有微创化。再有就是微创和远程,微创大家都知道,过去我们做一台手术时间很长,现在创伤比较少,有的过去要开刀,现在用微创的手术可以在创伤非常小的情况下完成,而且当天可以下床行走。远程化是随着各方面,包括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很多远程的诊断和远程的治疗都有革命性的进步。在很多年前我们无法想象,在纽约的一个医生通过远程就可以给在巴黎的病人做手术,这个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医学的发展是发展的很快的。
这几年比较热的一个点是Precision Medicine,在去年中医学会年会上,我们放的幻灯片上有精准医学这个词,后来我问范代明(音)院士,到底Precision Medicine怎么翻译,精细医疗,精细医学,精准医学,各种各样的词都有,我说干脆叫Precision Medicine算了,没有更多的翻译,但是大家都知道,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准确知道他的病因,实施精确的治疗方案的理念。其实这个方面在2004年的时候,新英格兰杂志有一篇杂志有一篇标志性的论文,在当时把肺小细胞肺癌,是用化学药物,化学药物主要针对一些患者的突变,他说要把这些病人做一个分析,有了靶标才能用这个药。这就提出来一个“精确打击”,这个新概念出来以后,受到了世界很多化疗学界,特别是肿瘤治疗学界的追捧。在这方面,美国学界都很重视,我觉得有点像十几年前NIH的主席提出的转化医学概念席卷全球一样,这只不过说是一个医疗概念的推广或者是归纳,或者是指导大家更加关注这方面。在这方面,新英格兰杂志又出了一篇论文,说精准医学。但是他们几人在很多年以前,在2012年11月2号,在2010年左右就开始调研,当时我在准备中国医学科学创新体系的时候就读过他们这篇文章,相当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他们提出了一个精准医学的纲要,这个纲要是把精准医学的理念、内容,包括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一个国家如何去组织,提升整个医疗的水平,提了一些建议。
今年2月26号,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论文,前两天开会的时候,秦司长主持了精准医疗的卫生计生委的会,在会议上我还说,他们现在又有新的一些想法,这个想法还是围绕着怎样去精确的测序。在这方面,我觉得美国人也跟风,免疫学界有一位比较有名的专家,这位专家是UCSF的专家,他就写了一个精准医学,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理念转变得很快,就是本来大家都在这么做,就硬的要往这边发展,这也确实需要一个吸引眼球的东西。可以说,精准医学和我们老祖宗提出的辨证施治,同病不同治,或者是同人不同治,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是他们寻找到了“利器”,就是精准测序以后病人发病的机制。但是精准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精准医学只是一个方面,现在在美国更多就是两类病,一个是乳腺癌的治疗,一个是白血病,还没有延伸到其他的。我刚才听到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领导讲到,家鸿教授带的团队——精准外科,或者是精准的手术,这是发挥了清华大学综合优势,这在实践方面中国的医疗界的一些同仁应该有自己的观念,别人提出的精准医学我们最好提一点中国的概念。奥巴马1月20日在白宫医学院谈精准医学的时候,世界上就热了,所以感觉到我们多多少少落后了一些,被人又抢了先。我想,经过多年的积淀以后,中国人应该有中国自己的发展。
在这方面,国内其实有一批战略科学家,早早就关注了这个问题,其中有一个人叫吴家睿,现在是上海科大副校长,他在2013年的时候作过一个报告,他当时提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精确医学,我说现在都叫精准医学,他说就是这个意思。是从海量数据一直到基因测序。我现在想,精准医学不能成为测序这个领域的能力,不能以测序为导向的一个治疗,应该由各个方面的理念为导向,全方位医学的诊断和诊疗体系。在这方面,不叫精准医学,只不过我也做免疫学,去年有一篇论文,看到治疗肝癌有的有效,有的没效,为什么?就做了一个分析,后来发现RIG-I能够代表这个,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高的才用干扰素,其实这本身就有精准医学的含义在里面。我说我更倾向于系统医学,因为系统医学是用获取基因组的因素。全面的认识疾病的状态,建筑在对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而且寻找新的靶标,为将来的治疗奠定了基础。现在都说精准,精准是分析病人的原因,所以精准,但是分析精准原因以后,有没有真正的利器去实施病人的治疗,还是依赖于药物的研发,所以精准医疗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测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如果看病的病灶开错了药方怎么办,如果说不用开药方,但是也知道它的表根,能够治疗好,也可以。将来的系统医学的理念更能够宽泛,更能够适合医学的发展。
从领域来说,微生物组织学特别热,包括2013年科学杂志十大进展之首,包括移动医疗和数字医学,各个领域各个处决都有新的进展,这些新的进展导致了大融合,医学一定要和理工交叉融合才能创新发展。另外是越来越大,到社会的工程,可以看到这些都是交叉以后形成的。微创包括外科机器人,分子影像,人工器官。诞生的是医学和互联网交叉融合以后的推动。法制法规还得去寻找,再过多少年以后医院的就诊模式就会发生改变。现在传统意义的医院只不过是解决中国型疾病疑难性杂症,需要面对面调整,有一些疾病可能通过信息交流的技术,包括动态检测和实时传输的方式,也包括物流药物的治疗,还有机器设备运到你所的地方,这样就可以真正的解决了一些医疗问题。再有,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医疗是救命,真正高层次是治未病,就是预防为主。也就是说健康管理是未来医学发展再高一个层次,国家应该花大量的力气使人民健康不得病,而不是得了病怎么治得好。这方面诞生了大卫生、大健康、大医疗,还有大数据、大平台的概念。
在中国,我做了一些数据,(图)从这里可以看到国家投入越来越大,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国际的论文也越来越多,当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过去说质量不行,其实可以看看CNS的发展。可以说,现在中国的临床医学已经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很重要的中国的原创很多的技术,以专利来说的话,现在已经跃居到医学界。可以说,投入大、项目多,水平有一点点提高,但还是有缺憾。中国对未来也是有贡献的,包括人工麝香治疗等等。有一个重量级的发现,可惜这个发现者在文革期间自杀了,他这个工作大家公认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的,这是中国人真正的发现一个病原体,得到世界承认的。可以说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以现阶段两个重大专项,是和秦司长领导的专项办在科教司的工作分不开,这两个都有标志性,一个是传染病,一个是药物完善。为什么用两张幻灯片来说,可以说H1N1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H1N1方面受到了世界的认可。特别是H7N9,2003年从一发现就可以看到出了一堆医学杂志的报道,这是世界上对中国传染病的应对,病原体的鉴别和诊断,包括测序的能力,一直到临床救治水平,刮目相看,而且WHO的主席专门在世界范围内表扬中国科学而且有效的应对H7N9。药物方面还是难度,药物原创还是太少,当然这个药物原创需要全链条的整合和协调,这方面我们还不够,还需要努力。我们现在在转型,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到了明年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老年门口达到2个亿的国家,而且随着每年的劳动人口的减少,我国的老年人在增加。对全国不仅仅是医疗,给经济社会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在这方面就导致了一个“慢病”,慢性疾病的原因很多,包括生活方式的快速的变化。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这些过去都是肿瘤、心血管,现在来看还有很多代谢性疾病,像糖尿病,1亿多人,不可想象。对这些负担我们怎么来应对?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显然面对新的慢病高发的趋势还是没有真正的应对好,我们的保障能力还是欠缺,包括医学、药学和器械的研发不平衡,也包括一些政策方面,医疗改革这一块还有待提高。所以,一个是创新度少,自主产品也少,所以说可以看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这就给我们提出将来怎么办,对于周围将来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是感到压力很大,但还是要有信心,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也就是目标前移,从医疗一直向健康方面的转变。再一个就是协同,医疗的整合在一个产业中协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强化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特色,创新体制机制。
需求导向方面,特别是深入到社区,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各个地域,有一些特色性的疾病,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面向国际前沿把先进的技术和国内的一些具体的疾病防治的需求相结合。服务医改大局,研究只是一块,临床医学也是一块,药械包括政策研究,包括全民的疾病防治网络,是一个大趋势,依赖于政策。
强化自主创新,去年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有几句话,可以说是令人震撼,我现场听完以后,觉得这话非常令知识分子感到了身上的责任,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板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精准医学国外有了,好象我们举办个研讨会我们就有了,我们要认识自己,要自主创新。我们现在大部分医疗器械和药物都是进口,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面。再有,我们有特色,我们有中医药,有举国体制,有丰富的人群资源,我们将近14亿人体资源,真的是巨大的,把这几方面融合在一起,要走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之路。不否决个体科学家去做一些异想天开,而且能做革命性发现的工作,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切实可行的是大家团结起来解决疾病防控当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更重要的。
对于这些方面我提出了几个基本思路,政策引导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健全体系,提升平台,聚集人才,机构融合。创体系、育人才,善平台,建机构,提升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建议,一是要注重前沿引领,占据前沿,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二是交叉融合。三是落实预防为先。四是夯实发展基础,要有大的布局,要给一定的支撑。五是完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各个国家都有各个的机构,中国多头管理导致了体制的混乱,形成不了合力,我们国家这方面还是要建立,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来建立,为国家医学体系提供支撑。六是培育医学人才队伍,面向基层,特别是一些全科医生,包括规范化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出来能看病的医学家,要成为引领世界医学发展的大家。七是强化经济建设,一定是在国家层面上的交叉融合。八是拓展产学研合作。九是深化国际合作。医学是最容易全球化和容易合作的领域,在这方面我想举一个例子,中国科学院最近在做一件事,郑州、河南、云南、昆明建了医院,这是临床方面。以研究室为主的是苏州,那边对产业特别重视。我们那边抽3个亿,72亩地,建了一个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当时很领导和专家都参加了签约仪式。2013年签约大去年11月12日进行规划设计,希望能够2015年年底能够建设一个基本的东西,2016年就搬进去,而且这就是瞄准了系统医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将来为精准医学做一个探索。最终是为中国,也希望能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同道,对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支持,我也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向清华在座的医学界的同行表个态,也希望我们更加深度的融合,协同发展,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