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喜欢挑战的急诊将军——记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副院长王仲教授

  清华长庚医院行政及动力中心楼3层,是医院行政的集中办公区,先期到位的医疗主管在这里临时办公,入门的第一间办公室,门常常敞开着,你会常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走起路来步履匆匆的人,大褂的内里还清晰地写着“急诊”二字,那一定是“王院”——清华大学最早确定的一位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医疗主管——王仲教授。

  “撞”进了医院的“第一道关口”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常委……王院有很多头衔,而一席白大褂加身,他说“我就是一名急诊科大夫”。   

  “为什么选择急诊?”“因为没有科要我。”第一个问题,王院就一本正经地开了一个玩笑。

  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从全国11所医学高校筛选了37名医学生到院实习,优秀者可直接留院工作,王仲就是其中的一名。经过了各科的轮转实习,面临工作选择时,王仲正在内科轮转,“我是坐不住的人,喜欢勤动手的工作,”加上思维方式不同,王仲没有选择内科,而选择外科的人太多,小专科要照顾女同学的优先选择,儿科、神经科并不十分欢心……于是王仲成了所谓的“没有科要”的医师。在师兄的建议下,他第一次了解到急诊科,在与当时协和医院急诊科的第一任科主任邵孝鉷教授进行一次长谈后,“出来我就决定了,做急诊科。”

  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急诊科,1985年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最终王仲成为了邵孝鉷教授的关门弟子,在这位中国急诊医学创始人的带领下,王仲见证了急诊从无到有,从小做大的整个历程。

  “急诊科就是解决老百姓任何的紧急医疗情况,紧急取决于病情和内心。”作为病人,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病“不急”;此外,只有医生看过,才知道他是真的“急”或“不急”,所以急诊科往往是医院的“第一道关口”,尤其在灾害发生时。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当时王仲正受邀在四川华西医院讲课,“急诊科医生的职业特点是遇到抢救就想往上冲,”他当即决定将原定在当日下午的返程机票改签到第二天晚上,立马加入了华西医院的抢救工作,伤员一个接一个被送来,医生、护士、志愿者、各科室支持人员、院领导都在急诊科集中,不同着装的人承担不同的功能——接病人下车和初步检伤,在预检处进行分诊,送到抢救室全面诊断……每一道工序都井井有条,快而不乱,“腿真的感觉酸胀,但却没有困乏之意。”王仲在博客里这样写道。这就是急诊科常见的情景,随时准备成为一个救命的战场。

  采访时,王院对当年和邵教授的长谈记忆犹新,“人要做事,就要做有创新性的事,有探索性的事。”邵教授说。“我是个爱折腾的人”,“我爱挑战”,看似偶然地撞进了急诊科,也许这正是王院的必然选择。

  不是英雄,就是医生

  在王院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特别的照片,照片里的人都带着口罩,看好半天才找出王院本人,照片上的他坐在人群的正中间,看上去要比现在瘦很多,这是非典过后,他与其治愈的部分患者的合影,“从非典到现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春节,这些病友会都会来看我,并带来礼物,虽然不大,但值得骄傲。”

  2003年,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迅速弥漫全球,北京是病毒感染严重的城市之一,王仲被任命为协和医院东院区非典病区的总指挥,负责非典患者的接诊和治疗工作。

  “家,我们无法回;朋友,我们‘不敢’接触(事实上是很多人不敢接触我们)。我们每天上班被装进‘套子里(隔离服)’,下班被装进‘匣子里(隔离宿舍)’。很多人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趴在窗台上晒太阳。”王院在博客里回忆非典的日子时这样写道。

  非典的易染性,以及一些医护人员因感染逝去的消息,让一线的抢救工作异常紧张,当很多医生选择躲避或离开时,为了支持国家研发非典疫苗,解开非典是衣原体感染还是冠状病毒的争议,王仲决定到非典病房采取鼻咽拭子,采取拭子需要用拭棒在病人的口鼻、咽喉处擦拭,对于这种呼吸道传染病来说,这种动作无异于站在病毒的最边缘,挑战最直面的传染,而这样的拭子,王仲先后采取了158例,成功地取得了冠状病毒标本,为研发非典疫苗提供了最有力的参考数据。

  在一次采取拭子的过程中,很多患者看了新闻后,都在忧虑自己的肺会纤维化,变成“玻璃样”,王仲听后和他们开玩笑:“如果你的肺是玻璃样的,那我就把你的肺送到工艺美术商店卖了,准能卖个好价钱。”患者们都笑了,王仲又详细地解释了“玻璃样变”的说法,他们才终于释然了。离开时,一位女患者恳求王仲“能提一个额外的要求吗?您能不能每天都来和我们聊会天?”隔离病房里的患者每天都被死亡的恐惧包围着,看到他们有些绝望的眼神,王仲答应了,而这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

  “你不怕死吗?”“怕!”“那为什么坚持?”“很简单,因为我是医生。”回答时,王院的语气自然而淡定。非典结束时,在王院的指挥下,急诊科救治了200多例非典患者,期间,无一例因治疗不当而造成的患者死亡,无一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症状,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介绍这份战绩时,王院的语气又是那么的自豪。

  非典之外,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H1N1、H7N9等等,王仲带领着他的团队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像一位冲锋陷阵的将军。365天,24小时,急诊科全面开放,随时准备接应各种各样的紧急病人,这个医护人员夜班最频繁、劳动强度最大的临床科室,王仲已工作了28年,在参加央视“小崔说事”的节目访问时,他说“因为成就感,所以喜欢,”当别人用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去感谢你的时候,医生的价值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很多患者称他为英雄,“不是英雄,就是医生。”

  “重教”当为先

  2012年,王仲到清华长庚医院任职,“清华大学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合作,探索内地医院发展的新机制,这是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而除此之外,他最关注的就是医学教育。

  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教学型医院,培养医学精英是清华长庚医院规划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清华大学顶尖院校的背景之下,一方面引进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医师培养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科研体系,由此打造清华长庚的医疗教育品牌,“这是我选择到清华的动力。这不仅对我个人,对医院的创建团队,以及清华大学,都是一个挑战。”

  “我们今天的成就,是我们的前辈以及前辈的前辈医学教育的结果。”因着对医学教育的重视,清华长庚医院的住院医师入职、返院交流日,他都会到场倾听、讲解;护理人员的入职教育培训,他会亲自去示范心肺复苏术等的操作;2013年7月起,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迎来了清华大学几批早期接触临床的医学生,从课程设置到院区参观,从医师必备能力的讲座到临床操作的规范培训,他都亲力亲为……他说:“我们的住院医师是未来的主治医生,我们年轻的护士是未来的护士长,他们是我们的培养对象。我们必须把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2013年8月,我院举办了第一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看到医院有一批年轻的教师在成长,并获得了外院评委的认可,王院非常开心,那天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忙完收场才离开,“教师是医师培养体系的核心,”他教导参赛的选手,做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三点品格——素质和品德必须是正向的;业务能力,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包括表达、思考能力都必须达标;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医疗可以直接给人带来收益,科研可以增长名气,这些教学都没有,所以必须愿意奉献。”

  有了优秀的师资,还要有规范的教学,对此,王院提出了四阶梯法——理论授课、模拟训练、临床带教、独立实践。在医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在模型上熟练操作,保证理解的程度,及操作的安全性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之下,接触患者,直到能够独立操作。

  “三十岁的急诊医学,我们明确了前景,我们积攒了经验,我们捋清了关系,我们凝聚了人气。荆棘坎坷,我们毅然前行;风霜雪雨,我们昂首高飞。”王院为急诊医学论坛致辞时如是说。在急诊医疗界已摸爬滚打了30年的他,选择在清华大学重新述写自己的医疗篇章,面对清华医学几乎零起点的发展情景,临床附属教学医院的运营也有“荆棘坎坷”,医院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有“风霜雪雨”,“我们要对清华对长庚有信心,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必定光明。”王院笑着说。(作者 韩冬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