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养生大世界》
发布时间:2023年第11期
作者:李珺 董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1.7%患有帕金森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
帕金森病是一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仍无法治愈。但帕金森病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所以,无论是临床治疗还是家庭护理,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才是疗护的重点。
一、警惕早期症状,采取有效措施
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遗传、环境因素。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中5~10%为家族性帕金森病;环境因素中,一些化学物质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严重的脑外伤可能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帕金森病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尤其针对有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警惕早期症状,争取在发病的最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更有效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一)运动症状
在临床上,出现运动迟缓,加上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这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基础。
运动症状还包括步态障碍、吞咽障碍、说话小声等。
(二)非运动类症状
非运动症状多种多样,如情绪低落、焦虑;疲劳;睡眠障碍(快速眼动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幻觉;频尿;低血压;疼痛如腰痛、肩痛、下肢痛;肢体麻木;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便秘等。
非运动类症状可早于运动症状很久出现,其是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参考,但不是诊断依据。
二、药物治疗应及早结合外科干预
经临床明确诊断帕金森病后,绝大多数患者都以药物治疗为主,以控制症状。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剂末现象”和“开关现象”开始显现。
(一)“剂末现象”
“剂末现象”是指病人服药后短时间症状最轻,几小时后症状逐渐加重,直到再次服药后,症状又减轻。多数患者在服药1~3年后开始出现这种症状波动,并且逐渐加重,药物有效时间逐渐缩短,甚至每次服药只有1~2小时的疗效。
(二)“开关现象”
“开关现象”是指帕金森患者突然出现症状加重、全身僵硬,未经任何治疗症状在数分钟后又突然消失,病情时好时坏。“开关现象”随时随地出现,与服药时间和剂量无关。
当药物治疗过了“蜜月期”,应及早考虑接受外科干预,抓住手术治疗的‘黄金期’。一般明确诊断帕金森病3~5年后,为手术治疗的“黄金期”。
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主要是指“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脑起搏器。通过患者体内植入的电子设备,根据病情调整刺激器参数,可以把帕金森病症状控制在最佳状态,并且长期有效。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有一些先端治疗方法,如细胞移植治疗(iPS细胞等)、基因治疗、神经细胞保护疗法、免疫疗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处于实验性的探索阶段,疗效尚不明确。
三、6条日常建议,帮助改善病症
通过临床试验与研究发现,很多日常护理项目,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结合该病的非运动性症状,重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运动
有文献报道,运动对帕金森病有益。运动方式包括多种,如定期去健身房、散步、慢跑等。每天坚持运动非常重要。
(二)睡眠
帕金森病患者因频尿在夜间会多次醒来。由于多巴胺可能在夜间睡眠时在脑中分泌一部分,所以夜间良好的睡眠非常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必要时可服用半衰期短的睡眠药。
(三)旅行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加旅行,可以调节心境,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四)心理调节
患者应以改善生活品质为目标,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帕金森病患者中有部分伴有抑郁症,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五)摄食
帕金森病患者没有食物限制。但是,高蛋白食物会影响左旋多巴类药物的效果,餐前间隔一个半小时,餐后间隔两个小时服药为宜。如果合并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食物限制。帕金森病患者容易有食欲低下的非运动症状,如果低于标准体重时,建议积极摄食。
(六)参加社会活动
和普通人一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非常重要。但是,易疲劳为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药物治疗不能完全缓解此症状,因此,感觉疲劳时应适当的休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合唱、手工、裁剪等趣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