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8-13
“医学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它是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治疗疾病,同时又从社会、心理、人文等多个维度去系统地照护患者的全面健康。”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院长董家鸿看来,人是医学领域一切讨论的起点。
董家鸿院士始终认为,医学生的培养目标须遵循健康中国计划与全球健康之需求,适应高科技时代医学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济世情怀的德艺双馨的卓越医师。本期,我们分享《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对董家鸿院士的访谈。
医学人才需契合医疗与科技需求
问:从国家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
董家鸿:健康中国行动需要培养大量医学人才。医学人才培养,既要契合现代社会的健康医疗需求,又要契合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理念的改变,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会看病,也要懂预防,还要懂康复,包括老龄化社会所需的老年患者的健康照护。
同时,医疗体系将重塑,医疗资源会更多地往社区、边远地区分布,因此对未来医师的要求,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更多服务社会的情怀。
将医学生作为成熟人才培养违背规律
问:目前我国医学生培养体系,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董家鸿:目前,国内医学学制基本包括三种,第一种是8年制,偏重精英医学人才培养;第二种是5年制,为一般医疗机构培养使用医学人才;第三种是专科,即为基层培养全科医师。
目前来看,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尚不健全。首先,每个学制内部培养目标不明确、标准五花八门。当前普遍存在两种培养方式,一种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主,但接触临床太晚,临床训练不足,导致临床的知识技能不系统和不充分,在短时间里,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达不到很高水平。一种以临床为主,但缺少学术研究能力训练。
这两种方式,都是将学生作为一名成熟的人才来培养,违背了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实际上,不管是研究者还是医师,都不可能通过几年的学习就成为一个全面、成熟、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其潜质,为他们能成为卓越医师打好基础。现阶段,国内医学生培养应进一步明确目标、统一标准,特别是设立可行的目标。其次,目前医学生培养同质化依然不足。同时,医学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这需要时间慢慢提高。
医学教育未来或仍以5年制为主
问:精英教育今后会成为医学生培养的主流趋势吗?
董家鸿:8年制培养医学领军人才,我们希望这些人能分布到整个医疗体系中,因为医疗体系的每个层次都需要精英人才引领。
实际上,进入医学院的医学生都应是高素质人才,都应实行精英教育。比如在美国,医学生培养的标准是统一的,毕业后一部分到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一部分到社区,两者没有高低之分。
但目前国内医学生培养还没有达到同质化,显然是有分层的。未来应该打破这种局面,尽管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家对医师的需求量非常大,也不可能一下子培养出来那么多高层次医学人才,应分步实现。
可见,未来医学教育可能仍将以5年制为主体,接续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但要严格规范化。
医学人文培养应贯穿医学教育始终
问:精英教育如何和医学倡导的平民情怀相适应?
董家鸿: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有待加强,医学院需要强化这方面的专门教育,现在起步了,但仍然不够。
过去,我们一直用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医师,注重科学理论技术,疏于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培养,但是医疗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比如晚期肿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靠人文关怀,让患者获得心理慰藉。当科学解决不了问题、又缺乏人文关怀时,医患之间就会产生对抗。
人文情怀源自医疗实践,也终须回到临床实践。医学人文思维习惯、职业素养需要早期养成,越早接触临床,面对患者的视角就越不一样。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应贯穿医学教育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