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生命时报》第1786期 第16版
发布时间:2024-3-22
作者:李月红
近年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达10.8%,但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加上网络中关于肾脏病的谣言层出不穷,一旦轻信便有可能会错失治疗良机。本期特邀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肾内科主任李月红教授澄清十大肾脏谣言,维护肾脏健康。
谣言1:年纪轻轻不用担心肾病。判断肾功能的好坏,临床主要依据尿常规、血肌酐、影像学(超声)等检查,而不是年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3岁以下儿童都存在患病风险,一旦在年轻时得肾病,未来的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生育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年轻人也需注重保护肾脏,避免反复感染、肥胖,以及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等不良习惯,定期检查肾功能。
谣言2:能憋尿说明肾好。肾病门诊中,常有司机、售票员等因泌尿系感染、肾结石、梗阻性肾病等前来就诊,就是因为这类职业需长期少喝水、憋尿。憋尿时,当尿液将膀胱撑满,膀胱内压增高,尿液会反流进入肾脏和输尿管,引发肾及输尿管积水、肾盂肾炎及梗阻性肾病等,十分伤肾。
谣言3:尿频、尿里有泡沫说明肾不好。肾脏病确实可有尿频、泡沫尿,但反过来并不能完全成立。比如尿频与饮水多,或饮用咖啡、浓茶、高糖饮料、精神紧张等有关,若伴随尿痛、尿不尽感则可能是泌尿系感染、前列腺肥大等。常见于肾病的泡沫尿是指蛋白尿,往往绵密、黏稠、浑浊、气味重,但排尿过急、尿液浓缩、排尿时站得过高,也可形成泡沫尿,可通过尿常规检查进行鉴别。
谣言4:既然有两个肾,一个坏了不是大事。器官没有多余的,机体的排泄功能、内分泌功能需在双肾的共同负担下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因疾病、手术等原因失去一个肾脏,另一个肾脏的负担就会加重,肾脏的储备功能、自我修复及抗打击能力大受影响。一旦遇到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单个肾脏很容易出现损伤。还需强调的是,肾脏出问题时,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等,都是双肾同时受损,一个肾坏掉时,另一个也严重受损了。
谣言5:得了肾病,迟早变成尿毒症。肾脏的再生能力比较差,受损后留下的“伤疤”会永远存在,但只要遵医嘱科学治疗、生活中规避高危因素,大部分患者可实现康复痊愈,即临床治愈、不再复发,不会进展至尿毒症。
谣言6: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养肾无伤害。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大部分都经过肾脏排泄,但区别在于,西药上市前经过多次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均写在说明书中,因此不少人认为西药的副作用很多;开具中药时,中药师会辨证施治,选用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配伍,虽然不会写明副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尤其是不少人为保肾吃偏方,甚至是成分不明的药物,反而很可能对肾脏造成伤害。
谣言7:一旦开始透析就要终身透析,千万别做。慢性肾脏病发展至5期时,患者出现心衰、重度水肿、严重憋气无法平卧、浑身瘙痒、严重贫血、恶性高血压及高血钾等症状,且药物无法控制,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已不足以维持机体的生理需求,必须开始透析,否则会危及生命。部分急性肾损伤患者也需进行透析,但因其肾损伤有可逆性,肾功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后可脱离透析。
谣言8:肾穿刺是在肾脏上打孔,十分伤肾。肾穿刺病理检查对于明确肾病病因、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都非常重要。此外,肾穿刺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临床技术,仅需取出十几个肾小球,而每个肾脏有100万~200万个肾小球,一般不会伤害到肾脏的“元气”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谣言9:肾病患者不能吃肉,尤其是牛羊肉等“发物”。肾病患者确实需注意蛋白摄入量,并非完全不吃。通常,不同分期的患者每日推荐的蛋白质摄入量不同: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可保持正常的蛋白质摄入量;3、4期每日摄入量为0.8~1克/公斤体重;5期患者需遵循低蛋白饮食,推荐每日摄入量为0.6~0.8克/公斤体重,首选是优质蛋白,如牛奶、酸奶、鸡蛋、猪瘦肉、鸡肉、鱼肉、牛肉、羊肉等动物蛋白,以及豆腐、黄豆等植物蛋白。如果蛋白摄入不足,可造成白蛋白减少、球蛋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反而会加重肾脏损害。
谣言10:得了肾病,要少活动多休息。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需多休息,但恢复期、缓解期需适当运动,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散步、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但不建议进行无氧运动;运动时适当补充水分,感到劳累时及时停止,避免做长时间、剧烈、大负重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