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健康报》 第6版 院长论坛
发布时间:2018-05-28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 樊荣
不久前,医院发生了一起后果较为严重的医疗纠纷。医院相关人员都努力试图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家属的愤怒,却忽视了纠纷的另一方——当事医生。
从事发第二天开始,当事医生就表现出紧张、担心的情绪,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甚至还主动替患者垫付了不菲的会诊费。她对我说:“只要患者能好起来,花再多的钱我也认了。”过了约20天,患者的恢复没有明显进展,家属的克制濒临崩溃边缘,这种情绪明显传递给了当事医生。她变得心烦意乱,焦虑无措。我们立刻协调更换了患者所在科室和主管医生。
事发一个月后,患者终于好起来了,当事医生的状态才明显好转,从事件中抽离出来,回归正轨。
在医疗纠纷中,医务人员负向情绪的表达丝毫不逊于患者及家属。每一名医务人员都希望自己的患者早日康复,但医学具有风险性和有限性,任何一名医务人员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纠纷的发生,也必将承受纠纷带来的心理危机。一项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急诊科、ICU、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心理压力达到中度以上者,占科室人员的90.6%。
可见,发生医疗纠纷后,医务人员更需要危机干预。医院要给予关怀、支持,使用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和行政应对措施,使当事医务人员的情绪、认知、行为重新回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
行政危机干预:尽早脱离应激环境
纠纷发生后,医患关系相关行政部门应及早介入,使当事医务人员尽早脱离应激环境。
在解决医疗纠纷时,医院要坚持“暴力不协商”“暴力零容忍”等原则,避免“息事宁人““和稀泥”式处理方式,落实处理奖惩时要做到心服口服。通过公平公正的处理,使当事医务人员从内心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针对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则必须坚决报警,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同时,医院还要加强日常法律法规教育训练与危机应对宣传培训,让医务人员掌握医疗纠纷的风险防范、沟通技巧、危机应对措施。强有力的患者安全文化,也是对临床医务人员实施支持帮助计划的重要基础。
心理危机干预:正确释放内心压力
有效的倾诉与沟通机制,能指导当事医务人员以正常方式宣泄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对当事医务人员,不要严厉指责,要尽快通过交谈、倾听等方法给予心理安慰,使当事医务人员内心压力得以释放。对于心理负担重的当事医务人员,可以给予适当休假,避免其带着不良情绪工作而再次引起纠纷。
医院还可通过咨询及热线电话、网络服务、微信平台、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等方式提供帮助,逐渐减弱医务人员的心理伤害。
而且,心理危机干预更应该做在纠纷发生之前。医院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内容包括健康心理标准、角色适应、人际关系及挫折教育等,使医务人员掌握心理危机调节技巧,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巴林特小组”活动,每次活动由1~2名组员给大家报告一些关于医患关系的案例,然后鼓励其他人在倾听之后进行提问和讨论。活动不做对错判断,不指责,不给报告者额为的心理压力,只是让组员获得对患者、医疗纠纷和存在问题的新认知。
巴林特小组活动,对于改善医疗纠纷当事医务人员的认知,缓解其负向情绪,释放压力,促进医患双方换位思考等均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