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华医网采访报道我院全科医学科王仲主任:我为什么从急诊转型全科医生

新闻链接:转自华医网公众平台

发布时间:2017-09-15

  

  导 语

  王仲认为:目前有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加上全科医学人自身的奋斗,10年左右应当能发展到相对理想的程度,全科医生应当能够与其他专科的专家平起平坐,不分伯仲。

  一个月前的“2017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年会”上,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仲,被授予了“急诊事业引领者”特殊贡献奖。该奖项是中国急诊医学史上首次设立的,用于表彰那些长期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工作,特别是工作30年以上,并对我国急诊医学事业有突出贡献者。

  这是一名急诊老将理应获得的奖赏。王仲1986年便开始从事急诊工作,在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他与其他急诊科同仁一道,抢在一线。2003年“非典期间”,他所负责的北京协和医院东院病区先后收治了200多例疑似或确诊的SARS患者,但创造了“双无”记录:无一例因“非典”死亡,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彼时,他还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了158例鼻咽拭子,并从中成功分离出三株冠状病毒,成为我国研发“非典”疫苗的病毒株。

  10年后的雅安地震发生时,王仲教授正在四川华西医院讲课,他立即将原定于当日下午返程的机票改签,与华西同行一道投身抢救当中,他说:“急诊科医生的职业特点是遇到抢救就想往上冲”。

  30多年来,他亲身践行了急诊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推进;起草了两部急诊科建设行业标准;创造性地提出“四阶梯教学”方法和“班主任制”的教学制度;在推动医学人文和医患和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不过,2012年,这位身兼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急诊质控中心执行主任的急诊老将,从北京协和医院调入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后,担任的是该院副院长以及目前的“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每周出的是全科综合门诊。由于善于和患者沟通,喜欢用画图解释病情,他的门诊创造了freestyle,开起了“聊天模式”和“绘画模式”的临床诊疗方法。

用“绘画”的形式讲解病因(图片来源:央广健康)

  自此,王仲将把工作重心更多地转向全科医学,转向了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的培养。这种转型与追随眼下火热的开医生集团、办独立诊所等不同,有他对医疗体制、学科发展、医患关系等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从急诊转向全科?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综合医院在全科医学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近日,带着这些疑问,华医网对王仲进行了独家专访。

  在强调公共卫生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全科医生首先是医生”

  华医网:王部长,相信很多人跟我们一样好奇,作为国内有名的急诊大咖,为什么选择转向全科?

  王仲:这个问题确实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很直接也很现实的原因是,我在急诊科工作了30多年,干一线肯定干不过年轻小伙子,精力和体力都不可能满足急诊紧张、大强度的工作需求。但我这一辈子就是医生,我喜欢坐在诊室给患者看病,我不可能一辈子做行政管理。而急诊和全科有个共性,它们是所有医生里最综合的,因此我有做全科医生的先天优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全科医学。

  华医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全科的?

  王仲:1997年。说起来,我应该算是国内最早关注全科医学的那一群人之一。这与两位重要人物有关,一位是现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的陈博文教授,另一位是我们协和医院急诊科当时的主任、我敬重的老师邵孝鉷教授。那时,从加拿大回国的陈博文教授看到国内的医疗情况,一直在呼吁要重视全科,并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他是公共卫生的专家,需要一名临床医生配合,多次辗转,他找到邵孝鉷教授,也就是我的导师。邵教授安排我配合陈教授的工作。由此,我跟全科医学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华医网:那时的全科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您认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的关系是什么?

  王仲:变化很大。我最初接触到的全科医学还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医疗的内容和工作相对较少,我做的更多的是支持工作。比如,我们出过一些临床手册,如《基层医生糖尿病适宜技术指南》《基层医生高血压适宜技术指南》等,我只负责其中的临床部分的撰写。

  我认为,全科医生包括医疗和公共卫生这两大块工作内容。但我一直在强调,全科医生首先是名医生,首要职责是看病,医疗服务水平必须保证,通过医疗行为实现防病、治病,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也就是说,在医疗中体现公共卫生。全科医生绝对不等于只做公共卫生服务,建健康档案,如果所有时间都花在公共卫生服务上,必然容易导致他们不会看病、看不了病。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型学科,看病少,医术就提高不了,进而陷入恶性循环,这也是全科医生、基层医生看病水平受质疑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一观点近几年才开始逐渐被广泛认可。几年前,我在某学术会上讲“全科医生首先是医生”时,还受到不少人的反对。

  急诊大夫很难成为“专家”,但转型全科能最快提高全科水平

  华医网:急诊医生和全科医生有什么相同点?

  王仲:第一,两者是所有医生中最综合的。我经常自嘲“像我这种当不成专家的急诊大夫”。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现在分科越来越细,急诊大夫很难成为专家,我现在出的门诊还是普通号。但与全科医生一样,两者面向的都是全人群、全疾病谱。

  这与1985年左右,我国医疗的专科化发展有一定关系。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以前只有大内科、大外科等科室,在大内科下面设立各个小组,如呼吸组、消化组、心脏组等,这些小组由大内科统一管理,每周三下午所有人员集中到10号楼的223阶梯教室进行病例讨论。现在,都分成了呼吸科、消化科等各自进行管理,虽然多学科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科室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还是远远不够。

  第二,整体观念。急诊医生和全科医生都是“看人的医生”,而不是看某个器官,他们需要考虑病人的整体情况,同时关心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他们的社会关系、经济情况等。步入老龄化社会后,很多人可能同时有好几种病,得跑好多个科室开一堆药,但效果却可能不太好。急诊医学和全科医学就有这方面的优势,将病人看做一个整体,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

  第三,时间依赖性。全科医生可以作为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以猝死抢救为例,任何一种急救药品或急救技术的发展,都不如社区普及BLS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作用更大。社区医生的急救意识越强,猝死病人抢救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按照治疗手段,现在医院的科室一般分为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然后再按照脏器进行分科,前者包括心外科、胸外科、普外科等,后者含有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总体上来说,急诊医生承担的是病人从发病“零”时刻开始,到病情稳定或进入专科治疗的那段医疗任务;而全科医生是一部分综合医疗工作,再加健康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如下图可以看出来急诊科与全科、专科的差别。

  华医网:急诊医生转型做全科,会不会加剧我国急诊医生不足的难题?

  王仲:我必须强调一点,作为一名“老”急诊医生,我从来不建议年轻的急诊医生做全科医生,那样是在挖急诊的墙脚。我的观点是,年龄较大的、在急诊一线干不动了的急诊医生,可以转型做全科医生。这是提高我国全科医生水平最快的方式,因为急诊医生干全科最容易上手,技术服务水平完全没问题。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到了一定年龄的急诊医生是有意愿做全科的。

  10年,相信全科医学能发展好

  华医网:有人认为,社区和基层是全科医生的主战场,综合医院没必要建全科医学科,您对此怎么看?

  王仲:我认为是有必要的,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在功能和定位上有其优势。目前,全科医生是国家和社会最关注的,也是最缺乏、最需要提升的。那么怎么提升?除了年龄较高的急诊医生转型全科医生外,非常关键的就是培养。

  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很多时候是由各个专科医生来授课,这往往容易带来一个问题:他们采用的设备、药物等医疗资源,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并不具备,学了可能也用不上。以肾脏疾病为例,全科医生最需要的可能是:如何通过尿常规进行疾病的诊治、什么情况下需要向综合医院转诊,同时要了解除尿常规外,还有B超等其他检查方式,但他们在综合医院学到的可能是B超引导下穿刺以及CT检查。

  综合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有助于解决这一尴尬。他们是综合医院与基层全科医生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他们工作在综合医院,与各个专科以及现代技术有密切的衔接;另一方面,他们非常了解全科及基层医生,清楚他们的医疗条件,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华医网:请您预计下,全科医学需要多少年才能发展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王仲:差不多10年。鉴于现状,有人批判我太乐观。我的判断是基于急诊医学发展经验而来的。我国急诊医学刚起步时也很艰难,急诊大夫多来自各科室“淘汰”的医生,急诊科曾被视为“高级分诊室”、“收容所”。他们的医疗技术、业务范围等都受到了其他专业医生的圈点和指责。这与目前全科医学的境遇有颇多相似之处。但经过这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09年成立急诊医师协会以来,急诊科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医学学科,急诊科医生的学术地位、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万金油”成了全科医生的代名词。很多人认为,全科医生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但我相信,全科医师一定在短时间内能够向全社会以及其他专科说明,哪些是我该会的,哪些本来我就没有必要“会”(但可能需要了解)。目前有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加上全科医学人自身的奋斗,10年左右应当能发展到相对理想的程度,全科医生应当能够与其他专科的专家平起平坐,不分伯仲。

  华医网:最后,请您介绍下,清华长庚是怎么发展全科医学的?

  王仲:我们的全科医学科和全科医学教研室是去年12月22日成立的,今年3月正式开启全科综合门诊。目前来看,病人的欢迎程度很高。此外,我们也走出医院,在养老院开启了远程诊间,把服务送到老人身边,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互联网+与医养结合最好的范例。除了临床外,我们也已经成为全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我们将做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当然,和全国所有全科医学同仁一样,我们也还有很多困惑需要解决,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下个月就要去美国密其根,去学习美国的家庭医生体系,看看是否有更好的经验,借以推动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