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8
“我希望回国后能为国内神经临床医学做点事情。”一句话,说起来云淡风轻,而在这背后,他放下了美国华盛顿大学临床神经外科教职的工作,放下了西雅图普罗维登斯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师的头衔,甚至与家人分居中美两地。他就是王劲,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得到神经外科协会认证的临床神经外科医生。2014年,他选择结束海外的学医行医生活,回到祖国的怀抱,接受新的头衔——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副院长。
在美深造28载
王劲,1960年生于北京,父亲王忠诚教授是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副所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1983年,王劲考入北京医学院学习医学专业,并在首都医学院完成以神经外科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习。硕士毕业后,随着国内医学院和大医院派医生到国外交流学习的热潮,王劲赴美留学,由此开始了在美深造的艰辛历程。
初到美国,王劲先后在依阿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从事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工作。“白天黑夜地在实验室里做科研。”这样的刻苦学习,王劲一坚持就是6年。
1993年,语言、文化、医疗科研、基础医学,王劲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33岁的他一边做科研,一边开始准备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考试,最终成功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神经中心,经过长达7年的培训后,成为圣弗朗西纪念医院的一名医师,并于2002年一次性通过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测试,最先开启了华人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协会认证的大门。
事业稳定后,王劲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医疗发展和服务,每年回国都与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一起做临床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我在北京长大,对这里有很深的恋乡情结。”在事业的高峰期,王劲选择回国,他已做好重新开始在祖国的医疗一线埋头耕耘的准备。
关注国内医学教育
“人的一生要立德、立功、立言,而学术正是这‘三立’的根本。”从美国的医师培训体系中脱颖而出,王劲对国内的医学教育尤为关注,“一个优秀的临床大夫,特别是外科代表,都是通过一个系统严格的培训机制逐步培养出来的。”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2014清华长庚医学教育研讨会”上,王劲做了专题报告,从美国医师发展现状的宏观背景,到详细全面地介绍美国培训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的经验,并反思了我国医疗发展中不足的地方。“如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普通医院与顶尖医院的水平差距很大,这导致我国病人都涌向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王劲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医疗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清华大学的8年制医学生正运行着“3+2+3”的培养模式,其中的“2”即是到美国进行2年的培训,后期也会在临床进行短期的轮转训练。“住院医师首先要对专科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审后,再进入专业培训。”王劲说,医学界里,对大脑的认知是最少的,所以神经外科的机遇也是最多的,这就是钻研神经学科的最大动力。“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希望后辈的医学生继续刻苦努力。”
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1999年,王劲主刀了一台重要的脊柱手术,手术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王忠诚。74岁的王忠诚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了神经,为了能继续从医治病,他坚持要做手术。面对高龄手术的巨大风险,院方经过多次商讨,最终决定请王劲回国主刀。
病床前,他问父亲,“爸,我给您开刀,怕吗?”“我都做了一万次手术了,还怕开刀?你别把我的五腰椎开成四腰椎就行。”父亲开玩笑地说。最终,王劲顺利完成了父亲的脊柱手术,让父亲重新站了起来。
“父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医生,当时开展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先进的设备,甚至连国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都很少,完全凭着一腔热血和干劲自己摸索。我在神经外科的钻研没有父亲那么全面,但仍然希望能在神经的框架下做一些有新意的事情,让更多的患者受益。”王劲说。
对前来就诊的患者,不论达官贵人、商界豪富、演艺界名人还是普通百姓,王劲都一视同仁、耐心和蔼,对不易挂号的外地患者总是照顾加号。“为医者当为病家谋幸福,医生多一份责任,患者就多一份希望。”王劲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
每天中午,王劲仅用几分钟时间稍吃点饼干、喝口水就继续为病人诊治,每次门诊结束都要到下午两点,这时才能安心吃午饭。“对于医生来讲,最欣慰的并不是获什么奖,而是获得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让患者受益,这才是最好的奖项。”(稿件编辑:昌平报记者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