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7-3
作者:李润青
抽血化验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抽血前的身体状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临床的判断。大家在接受血液检查前,应尽量规避饮食、运动、药物、体位等干扰因素,以便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哪些因素会干扰血检结果
高蛋白饮食、高尿酸饮食、摄入酒精等饮食因素,均可引起血液检验结果的假性升高。比如,一顿红烧肉、烧烤、海鲜、酒等,会使血脂、血糖、尿素及一些代谢酶类升高,而这些由于饮食引起的异常升高在临床上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指征相似。因此,建议受检者在抽血前48小时内常规清淡饮食,避免造成误判。
运动尤其是高强度运动会引起肌酸激酶、无机离子、脂类、乳酸、尿酸等检验项目的指标升高。在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时进行血液检测,肌酸激酶的结果大概率会升高。同样,心肌损伤时进行血液检测,也会出现肌酸激酶的升高。所以,受检者在剧烈运动后需避免常规抽血化验,休息几天后再检不迟,以免运动引起的肌酸激酶升高干扰临床医生的诊断。
药物也是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分为3种机制:1.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促使某些检测物质量改变,如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导致血尿素、血脂、血糖升高等;2.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如某些药物或其代谢物为有色物质,可对使用与该种颜色吸收峰相近波长的检测项目造成影响;3.代谢产物干扰检测物质与试剂的反应,如羟苯磺酸钙影响血肌酐肌氨酸氧化酶法反应。
具体来说,药物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形。受检者服用咖啡因后引起葡萄糖、儿茶酚胺化验结果升高;服用抗生素药物使血尿素升高;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使尿糖试验、抗人球蛋白实验出现假阳性;服用抗结核类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会使肝酶升高;服用抗肿瘤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环磷酰胺等细胞毒性药物,可造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同时减少,尿红细胞、尿蛋白、肌酐、尿素氮等结果偏高;使用碘造影剂会导致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升高;服用布洛芬、甲硝唑使得类风湿因子假性偏高;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造成茶碱假性升高;服用阿司匹林则会出现尿胆红素假阳性等。
因此,患者在采血前需告知医生最近几天正在服用的药物,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停药几天后再化验,避免因药物干扰化验结果而误判病情。
空腹采血并不强求“滴水不沾”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做好准备工作方可“有效”采血。
首先受检者在采血前不宜改变日常饮食习惯,24小时内不宜饮酒。需要空腹采血的检测项目包括(不限于)糖代谢检验指标,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等;血脂检验指标,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载脂蛋白E、游离脂肪酸等;血液流变学(血黏度)检验指标;骨代谢标志物检验指标,如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端肽β 特殊序列、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等;血小板聚集率。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的具体要求是指至少禁食8小时,以12小时到14小时为宜,但不宜超过16小时。如医嘱中有需要空腹采血的化验项目,最好安排在7时-9时进行。空腹不是绝对要求“滴水不沾”,如有需要,可少量饮水,成人可饮用不多于250毫升的水。
其次,受检者要注意控制运动和情绪。采血前24小时不宜剧烈运动,采血当天避免情绪激动。
此外,采血的体位也有讲究。体位是指采血前保持站立或卧床的姿势。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的化验指标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有立位检测和卧位检测两种方式。体位对某些检测项目(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的结果有明显影响,需遵医嘱选择体位。其中,立位采血要求受检者在采血前保持站立2个小时,其间可以走动、扶墙,但不可坐下或躺下;卧位采血要求受检者在采血前保持卧床姿势,这种情况多见于住院患者早晨采血时。
总之,受检者的饮食、运动、用药、体位等情况对验血结果都可能产生影响。大家应尽可能规避这些因素,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人为影响。在检验结果与临床情况不符时,临床医师也会进行综合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受检者调整身体状态,择时重新采血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