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康复,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但是说到康复开始的时间,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康复要趁早,越早恢复的越好;另外一部分人呢,他们可能认为康复是治疗疾病后期的步骤,首要目标是“养病”,康复不应该开始太早。那么这两种观点哪种更合理呢?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早期康复所扮演的角色,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中枢受到损伤或病变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运动,感觉及认知,精神等症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及患者家庭的正常生活。那么康复在其中能做些什么呢?国内外有很多文献指南指出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早期康复的介入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良肢位的摆放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肌张力增高以及肌肉挛缩,早期的康复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耐力,床椅转移的训练可以在早期扩大患者的日常活动范围,让患者进行安全的离床活动…,当然,早期康复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
来自河北的张先生由于代谢性脑病住院以后,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双下肢肌力耐力减退,平衡和协调性能力减退,还伴有一定的精神情绪症状,由于运动功能存在障碍,住院期间主要以卧床为主,无法自己完成独坐,在康复介入前的功能状态评估内容如下:双下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3级,坐位平衡0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35分,表明日常生活明显依赖他人帮助,长期的鼻饲管进食,严重的影响到日常的生活以及心理状态。
康复介入前在其病情稳定后,医生建议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在病房内开始进行一些早期的康复功能训练,康复功能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的家属宣教、双下肢肌力耐力训练、翻身坐起训练、床椅转移训练、站起训练、立位平衡训练及床旁康复踏车训练,经过一周后的训练后,患者可以自己保持良好坐位,坐位平衡达到3级,并能完成站起动作,立位平衡达到1级,保持短时间站立位。
训练一周后
经过两周的康复训练后,自己已经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独站,立位平衡达到3级,并进行辅助下短距离步行,holden步行能力达到1级。三周后,张先生已经可以在少量帮助下进行较长距离的步行,步行能力达到2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达到80分,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训练两周后
在康复介入后的几周时间内,张先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和家人的心理状态从原来的焦急无奈转变为后来的积极乐观,看着每天原来越来越好的张先生,家人也打心里感到欣慰。对于代谢性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早期康复有文献指出:患者进行早期的活动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和体位改变等,早期康复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
其实不仅仅是神经系统损伤后需要早期的康复介入,骨科一些手术术后也需要康复的早期介入,对于绝大部分的骨折术后患者,都要接受外固定治疗。大部分患者依旧坚持“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老思想,骨折处保持相对长时间的外固定,而这种外固定往往会超越骨折上下 的正常关节,这样势必造成了骨折端附近的关节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而缺乏医疗常识的患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去锻炼,也不敢去锻炼,如果在外固定期间和去除外固定后,患者没有接 受过任何的专业康复指导。势必造成正常关节的粘连、附近肌肉关节囊以及韧带的挛缩;如果在术后的外固定期间,能够有专业治疗师能够指导或协助患者活动受限的关节,则可以避免节功能障碍,也不会发生原有关节功能受限状的加重。
有文献指出,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介入可以加速患者功能恢复,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原有关节活动功能的维持和改善。目前最新的康复理念认为术后在医生允许并给予规范指导下尽早康复,甚至可以提前到手术前就开始。手术前可以教一些保持肌力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法,以免术后早期因疼痛无法完成指导。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可以早期康复训练,达到消肿止痛、避免血栓、恢复肌力、避免相邻关节僵硬。
早期康复的益处:1.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体位性低血压、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压疮等。2.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肌张力与肌力的恢复。3.改善患者语言、认知及吞咽功能恢复。4.改善患者情绪状态。5.及早纠正异常姿势,避免出现异常痉挛模式6.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早回归家庭。
由此可见,在疾病病情稳定后,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可有效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并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所以你还在对康复犹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