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专科部 - 康复医学科 - 科室动态

床上良肢位摆放的注意事项

  成功的康复不仅取决于各种治疗综合介入,更取决于患者每天康复训练课程之外的时光,尤其是睡眠的姿势。有人问:躺着也能治疗吗?没错!睡眠姿势——床上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病人的预后也能产生明显影响。如果脑卒中急性期卧床患者以异常运动模式运动摆放,肌张力会增加,痉挛会加重,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关节挛缩,肌肉无力和疼痛等各种合并症。因此,在偏瘫初期,采取什么卧位来对抗异常痉挛模式至关重要。良肢位摆放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和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方面,早期良好的肢位摆放和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方法可以缓解肢体的痉挛(II级推荐,B级证据),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加快卒中患者的康复速度。而如何才是正确的良肢位,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入院宣教,更需要切实应用到日常查房及临床工作中,时时关注,反复提醒,不断实践,逐步提高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足够的重视。

  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摆放是利用各种软性靠垫将患者置于舒适的抗痉挛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应该贯穿在偏瘫后的各个时期,注意定时改变体位,一般每2小时体位转换1次。床上的良肢位体位分为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

  鼓励患侧卧位,该体位增加了患肢的感觉刺激,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且健手能自由活动;

  适当健侧卧位,相比于患侧卧位,患者想达到舒适的健侧卧位可能比较困难,

  因为患侧处在身体上面时患者感到更无助,无力的患侧手臂尤其需要更好地支持,以保持在不引起肩痛的位置。

  应尽量避免半卧位,因半坐卧位能引起对称性颈紧张性反射,增加肢体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异常痉挛模式;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会加重异常运动模式和引发骶尾部、足跟和外踝处褥疮的发生,可仅作为一种替换体位或者患者需要这种体位时采用。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建议:脑卒中卧床期应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I级推荐)。

  错误小贴士:

  虽然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可以帮助患者在康复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但是,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专业康复治疗师或护士因对错误的良肢位宣教不足,或没有及时纠正,而导致良肢位摆放的效果不佳,甚至起到相反作用。对比看下,是否你也曾经忽视过?

  1、床应放平,床头不应抬高。任何时候都应避免半卧位,因为它能增加不必要的躯干屈曲伴下肢伸直。另外,对骶骨和尾骨的压力增加很容易导致褥疮。如果在侧卧位时抬高床面有可能导致患者滑到床下。

  2、最好让患者卧床时使其身体与床边平行,而不是斜卧。

  3、患侧卧位时应检查患侧肩胛骨是否前伸。若前伸不充分,会导致患者肩痛或者不舒服。

   

  ​4、健侧腿下的垫枕位置是否太靠前,患侧髋是否有后伸

   

  5、手中不要放置任何东西来对抗屈肌痉挛。其作用正好相反,因为受抓握反射的影响,可引起手紧握掌中的物体。实际上,带上掌侧夹板,会增加患侧手的肌电活动。正确的体位是使患者的手保持张开,尤其是在休息时,而且不能让患侧手处于抗重力的体位。

  6、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是否与躯干成角应大于90°,患侧手足手不能悬空

   

  7、仰卧位时应避免在膝下垫放枕头,否则会导致膝过于屈曲。也不要在小腿下用枕头支撑,会导致膝过伸,并会下肢静脉造成压迫。

  8、不应为了防止足跖屈畸形而在足底放置任何物品,因为坚硬的物体压在足底会增加下肢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9、尽量使用相对较大较柔软的枕头,大小不一的枕头不容易达到支撑面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患者感到不舒服。

  10、尽量不要用太重的被褥,如有必要可用床架支撑被褥的重量,使患者能相对舒服。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越早越好,康复治疗不光是器械,理疗或者治疗师手法治疗的介入,良肢位的摆放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最重要的治疗介入之一。熟练掌握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良肢位摆放”,对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