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先天或后天颈部转动受限制,头歪一边,下巴朝向另一边,绝大部份是因胸锁乳突肌之缩短造成,在婴儿期会发现颈部有一硬块,不痛的肿块在胸锁乳突肌中间,肿块被纤维组织取代,若不处理会变成颈部转动受限,而造成头颈部不对称,称之为婴儿肌肉性斜颈症。
二、原因
引起婴儿肌肉性斜颈症真正原因至今不明,以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最常见。其他可能原因如下:
1、先天性骨骼畸形。
2、斜视。
3、遗传。
4、子宫内胎位不正,而造成臀位产。
5、子宫内或生产中腔室症候群。
6、锁乳突肌缺血、纤维化。
三、分类
经超音波检查后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胸锁乳突肌假性肿块。第二类:弥漫纤维化但有正常的肌肉 。 第三类:弥漫纤维化但无正常的肌肉。 第四类:索状纤维化。
四、临床症状
先天性肌肉性斜颈常见于6-8周大的婴儿,临床症状为:
1、颈部可能有摸到肿块。
2、头部倾向患侧及下巴转向对侧。
3、颈部活动受限。
4、患侧脸部变小、下倾、眼及嘴角下垂、患侧眼睛变小,患侧耳朵相对前移及头盖骨不对称(患侧前额骨与对侧枕骨变得较扁平)。
5、续发性问题:姿势性斜视、下颈部或上背部之脊柱侧弯。
五、康复训练目的及方向
先天性斜颈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此种治疗称为被动伸展运动。出生三个月内可开始接受康复治疗。它的主要目的,是使病童在4个月内大时,颈部的被动性运动能够完成不受紧缩胸锁乳突肌的影响。
六、训练期间
物理治疗方法
1、热敷:包括超音波热疗。
2、按摩。
3、摆置病童:平时尽量将头保持在正中,睡觉亦是。若病童右耳偏向右肩,脸转向左边,则其患侧为「右侧」胸锁乳突肌。反之亦然。
(一)婴儿床的摆置:患侧朝外,玩具挂于患侧,让病童往患侧看。(二)喂奶时由患侧喂食。
(三)可用毛巾枕头来固定病童头部,必要时依医师处方可戴颈圈,但需注意呼吸道的畅通。(四)母亲睡于病童患侧。 (五)抱病童时将病童头转向患侧;俯卧时转向患侧,脸部朝上。 (六)婴幼儿时期需加强康复及加强肌肉伸展性,需定期回诊,康复医师会评估康复效果。
4、运动:每个动作做到底维持10秒,可渐渐增加次数。(一)头前屈。 (二)头后仰。
头前屈 头后仰
(三)好耳贴好肩:利用手部延展患侧头部,如下图。
好耳贴好肩
(四)头转向患侧以下巴碰患肩。
头转向患侧以下巴碰患肩
5、诱发主动的动作:逗病童玩,尽量让病童头部转向患侧。
6、使用颈圈:
(一)材料:采软硬适中,两片式。(二)使用时间:约3-4个月左右。 (三)使用时机:除了吃奶、睡觉、洗澡外都要使用。 (四)停止时机:医师会视情况告知。
七、预后
约8-9成的病患需经康复后会有进步,约有1 成需手术治疗。
八、手术治疗
1、手术对象:
(一)超音波检查分类第三及第四型之病童。(二)复建治疗6个月无效者。 (三)一岁以上病童颈部旋转少于健侧30度且有大小脸现象。
2、手术方法:常用是将紧缩胸锁乳突肌远程的锁骨肌腱头及胸骨肌腱头部分或完全切断,加上颈筋膜切开术,使头颈部的运动能回复到正常位置。
3、术后照顾︰
(一)术后第一天伤口会用纱布加压止血,注意纱布是否渗湿并更换保持干净。
(二)术后第二天拆开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热痛,并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三)术后两周医师会评估恢复状况,并安排物理治疗,以达到良好治疗(基隆、林口、嘉义等院区)。(高雄院区﹕术后伤口以生物胶黏合,并以半透性胶膜覆盖,术后可正常活动及洗澡,只需观察伤口有无发炎红肿或渗血,不需换药﹔一周后至儿童外科回诊)。
九、注意事项
临床上可能会合并有髋关节脱臼的情形,须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