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专科部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健康教育

【爱耳日·科普】注意啦!流感后耳朵出现'嗡嗡声'别大意!

很多朋友刚刚经历了流感折磨,还没好利落耳朵又开始闹起了“脾气”,耳内“嗡嗡声”响个不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带大家解开流感后出现耳鸣的秘密!

千库网_手绘噪音污染头疼捂耳朵_元素编号12969665 (1).png

流感后为什么容易出现耳鸣?

首先,流感是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和咽腔是感染的“重灾区”,它们的病变容易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功能障碍。而咽鼓管又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重要管道,其功能异常会使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不平衡,形成负压。中耳负压可引起鼓膜内陷,影响鼓膜和听小骨的正常振动,进而影响声音的传导,同时可能刺激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引发耳鸣。另外,咽鼓管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中耳积液,进一步影响声音的传导和内耳的功能,加重耳鸣症状。

其次,上呼吸道感染时,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蔓延至内耳,引起内耳的炎症反应。炎症可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等结构,导致内耳的感音功能障碍,引起耳鸣。

再次,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听神经的功能受损。听神经负责将内耳感受到的声音信号传递到大脑听觉中枢,当听神经发生病变时,神经信号的传导出现异常,大脑接收到的信号发生紊乱,从而产生耳鸣的感觉。此外,听神经周围的神经纤维脱髓鞘,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和准确性,进一步加重耳鸣症状。感染还可能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也可能与耳鸣的发生有关。

流感后出现耳鸣该怎么办?

对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耳鸣,可使用鼻腔糖皮质激素或减充血剂,减轻鼻咽部和咽鼓管黏膜的充血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以及进行捏鼻鼓气(Valsalva 法)等动作,通过增加鼻咽部压力,使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气压。如若存在中耳积液,需尽快就医,进行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置管术等治疗。

其次,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减轻内耳的炎症反应,保护内耳的功能。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倍他司汀等),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同时,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听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而对于中枢神经异常引起的耳鸣,可使用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因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加重耳鸣的患者,可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减轻耳鸣对生活的影响。必要时,可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从而缓解耳鸣症状。

因流感引起的耳鸣时间较长的患者,声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缓解耳鸣的手段,让患者听音量合适,舒缓的音乐每天30-60分钟,坚持3个月。耳鸣与中枢的伏隔核、杏仁核、海马回,边缘系统有关,因此声治疗也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总之,流感后出现了耳鸣的症状不要觉得没关系,扛一扛就好了,而应及早就医,尽快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加重症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及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康复。

记住:越早干预,越容易打破这个烦人的"听觉幻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