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专科部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健康教育

【爱耳日·科普】人工耳蜗:重启听觉的科技奇迹

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3月3日电(通讯员 梁思超)听见世界,改变人生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然而在我们周围,有数以亿计的人因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陷入无声的世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4亿人受到中重度听力损失的影响。对于重度或极重度听力障碍者而言,传统助听器因为只能放大声音,往往无法让他们重新“听见”。人工耳蜗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植入式电子设备,为这些无法从助听器获益的患者打开了重返有声世界的大门。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人工耳蜗技术不断成熟(注:截至2022年全球已植入超过100万例人工耳蜗),已帮助数十万听障人士重获声音,让他们能够再次融入家庭和社会。

3月3日是我国的爱耳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世界听力日(World Hearing Day),旨在提高公众对听力健康的认识,并呼吁全球关注听力损失及其预防。今年世界听力日的主题是——“改变心态:增强自己的力量,实现所有人的耳朵和听力保健!”(Changing Mindsets: Empower Yourself to Make Ear and Hearing Care a Reality for All)。人工耳蜗的原理是什么?适用人群有哪些?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

千库网_侧耳听力下降耳聋人物形象_元素编号13455185.png

一、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

1. 与传统助听器的区别:人工耳蜗是一种植入式电子听觉装置,其核心原理与传统助听器有本质区别。助听器的作用是放大声音,然后通过尚存功能的内耳毛细胞将声音传递给听神经;也就是说,它依赖患者自身残余的听觉器官功能。

而人工耳蜗不放大声音,而是通过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绕过受损的耳蜗毛细胞传递至大脑。简单来说,人工耳蜗相当于一个电子“耳朵”,能够替代受损的内耳结构,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觉神经,实现听觉重建。这种绕过耳蜗毛细胞的直接刺激技术,使得即使耳蜗内的毛细胞大部分已丧失功能,患者仍有机会重新听见声音。

2. 设备组成:典型的人工耳蜗系统由体外部分和体内植入部分两大部分组成,各部分协同工作完成声音的处理和传递:

·  体外部分 :佩戴在耳后的装置,包括:

o 麦克风(拾音器):位于耳朵旁,用于捕捉外界的声音。

o 言语处理器:一个小型电子设备,将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滤波、压缩等处理,提取对语音最有用的信息(例如降低背景噪音,提高语音清晰度)。

o 发射线圈:通过磁力吸附在头皮表面(耳后的皮肤上),与体内植入体的接收器相对。处理器将编码好的数字信号通过一根细线传输到发射线圈,线圈再利用电磁感应无线传输信号给体内装置。发射线圈通常含有磁铁,可与体内植入的磁体相吸附,对准信号传输的位置。

·  体内部分 (植入体):由外科手术植入颅骨和内耳,包括:

o 接收器/刺激器:植入在耳后皮下的接收装置,接收来自体外发射线圈的无线信号,并将数字信号解码为电刺激信号。

o 电极阵列:一组细小的电极导线(通常包含多达12~24个电极),由接收器延伸并插入耳蜗内部(内耳的蜗牛状结构)。电极阵列沿耳蜗螺旋排列,分布在不同频率对应的位置,能够对听觉神经不同部位进行电刺激。

3. 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的工作过程如下:

1. 麦克风收集声音信号,传输至语音处理器。

2. 语音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数字编码信号,并优化清晰度。

3. 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发射线圈无线传输至植入体。

4. 植入体的接收器解码信号,并通过电极阵列刺激听觉神经。

5. 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形成对声音的感知。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适应人群

人工耳蜗主要适用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特别是助听器效果不佳的人群:

· 成人听障患者: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使用助听器仍难以有效沟通。

· 儿童听障患者:年龄在12个月以上,听力损失严重,若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有助于语言发育,提高未来的交流能力。

禁忌症

以下情况可能不适合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 听觉神经或中枢听觉通路损伤(如听神经发育不全、听神经缺失)。

· 严重耳蜗畸形或骨化(影响电极植入)。

· 全身健康状况不佳(如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

三、手术流程与术后康复

人工耳蜗从确定适应症到最终恢复听觉功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般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植入以及术后调试和康复训练几个阶段。

1. 术前评估:在决定实施人工耳蜗之前,专业的听力学团队和耳科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详尽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经过上述多学科的评估,如果确认患者非常适合人工耳蜗植入且无明显禁忌,即可进入手术阶段。

2. 手术过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一项精细的耳科显微手术,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耳科医生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伤口敷料在一周左右换药检查,约2周左右拆线。

3. 术后开机与康复:值得强调的是,人工耳蜗并非在手术植入后就立刻让患者听见正常声音。手术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听觉重建还需要依靠术后的设备调试和听觉训练过程。总的来说,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手术赋予患者“听”的硬件条件,而持续的调试和训练则赋予他们真正“听懂”声音的能力。只有软硬件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人工耳蜗的作用。因此,患者和家属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坚持完成术后康复计划,才能让这项高科技发挥最大的价值。

四、常见误区澄清

尽管人工耳蜗已经逐渐为大众所认识,但仍存在一些误解。这里针对常见的疑问进行澄清:

· 误区一:人工耳蜗可以恢复正常人的听力吗?澄清:严格来说,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听力水平。正如前文所述,人工耳蜗提供的声音是经过数字编码和电刺激产生的,音质和精细程度与自然听觉有差距。初期使用者需要时间适应,经过训练后大多数人能达到理解语言的目的,但在欣赏音乐或分辨细微声音上可能不如常人。例如,高级的音乐旋律、多人同时说话的场景,对人工耳蜗用户来说仍有挑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工耳蜗没有用武之地——恰恰相反,尽管无法完美还原听觉,它已足以让使用者听懂他人讲话、参与大部分日常交流,这对一个原本听不见声音的人来说就是巨大的改变。需要强调的是,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术前聋哑时间长短、康复训练投入程度等因素。因此,正确的心态是:人工耳蜗能大幅改善听觉功能,但并非让人瞬间回到健听状态。

· 误区二:年纪大了不适合做人工耳蜗?澄清: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年龄本身不是人工耳蜗的绝对限制因素,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手术,老年人同样可以从人工耳蜗中受益。有研究表明,80岁以上高龄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言语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升,与65~80岁组的术后效果差异并不大。当然,高龄患者术后康复可能需要更多耐心,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只要手术风险可控,老年人完全有机会通过人工耳蜗提升晚年生活品质。

· 误区三:是不是必须两只耳朵都植入才有效?澄清:不一定,大部分患者植入单侧人工耳蜗已能显著改善语言交流能力。目前出于成本和手术风险考虑,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先植入一侧耳朵。单侧植入即可让听障者听见并理解语言,对日常生活已足够。但是双侧植入(两只耳朵各植入一套人工耳蜗)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例如提升噪音环境下的语音辨识度和声音方向感。双耳接受声音可以让大脑更好地分辨前后左右的声源位置,并在嘈杂环境中通过大脑的整合提高信噪比,从而听得更清楚。因此,对于双耳全聋的患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并能承担两次手术,那么双侧植入可以被考虑。

· 误区四:装了人工耳蜗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吗?澄清:人工耳蜗并非一装上就高枕无忧,它需要患者持续参与后续调试和康复训练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图片1.png

结语:让无声世界重获新声人工耳蜗不仅是医学科技的突破,更是听力公平化的象征。2025年世界听力日的主题“改变心态”正在变成现实——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社会关注共同推动了听力健康的普惠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