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是目前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各种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疾病得到控制,生命不断延长。然而,随着临床医师使用免疫治疗药物的经验日渐丰富,各种免疫相关副作用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免疫治疗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调动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时刻存在攻击身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可能。
在使用免疫治疗药物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的通常做法是终身停止免疫药物的使用。而我们也发现,对于出现严重免疫不良反应的患者,肿瘤治疗效果往往会很好。在面对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和肿瘤得到很好控制的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是完全抛弃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眼睁睁看着肿瘤进展?还是不顾副作用的出现贸然继续使用这种药物?是否还有新的方法解决这样的矛盾?在我中心治疗的这例患者身上,我们有可能找到一些未来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向。
这是一位59岁的女性患者,2018年初由于出现疲劳、乏力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发现肝脏上存在一个3cm大小的肿瘤,肿瘤标志物CA19-9 >1000IU/ml,远远高出了正常水平。经过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手术之后,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而是很快出现了淋巴结的转移。由于无法再次手术,因此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放疗的同时使用了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事情接连发生了。在用药后的第5天,患者就出现了严重的腹泻,排除掉细菌感染等可能原因后,临床诊断为I级“免疫性肠炎”,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的腹泻得到了控制。岂料祸不单行,患者的肝功能很快又出了问题,转氨酶在短短7天内从正常水平一下子蹿升到900IU/ml,这样的指标临床上已经可以诊断为4级“免疫性肝损伤”了。经过近1个月的系统治疗,患者的肝脏损伤终于得到控制。就在大家绷紧的神经刚刚放松一些的时候,患者出现了第三个问题——3级免疫性肺炎,于是,患者针对免疫性肺炎进行了历时近2月的治疗。尽管患者接二连三出现各种免疫治疗副作用,但是患者的肿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肿瘤标志物逐渐接近正常水平。由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患者未再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5个月的时间,到了2018年底,患者的病情再次出现反复,肿瘤标志物再次升高。由于之前使用PD-1抑制剂有效,所以临床决定再次尝试使用PD-1抑制剂,在使用PD-1抑制剂的过程中,科主任黎功教授做出了如下调整:首先,给予患者最低的药物剂量;其次,延长PD-1抑制剂的使用间隔;第三,每次使用PD-1抑制剂之前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增加实验室检查频率,以便做到一旦患者再次出现不良反应能够迅速发现。经过了4次PD-1抑制剂的输注,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再次回落,PET-CT显示体内已无明确肿瘤病灶存在。可是,让我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患者使用PD-1抑制剂4次之后,患者再次出现了免疫性肺炎。于是,我们只能再次停用PD-1,转而投入到针对免疫性肺炎的治疗。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系统性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再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治疗肿瘤的过程永远不会一帆风顺。3个月前,患者的肝脏上再次出现新发病灶,并且出现了新的淋巴结转移,CA19-9也逐渐升高到了正常值的20倍。为了尽快控制肿瘤进展,经过慎重决策,黎功教授决定再次给予患者小剂量PD-1抑制剂。输液后的第2天,患者出现了体温升高,最高达到了39.3℃,没有其他异常反应,通过对症处理,患者的体温回复至正常。再次使用PD-1抑制剂后的第4天,患者的CA19-9从7700IU/ml下降到 4400IU/ml。目前,患者一般状况都很好,我们也在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变化。
对于使用PD-1抑制剂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是应该永久停药还是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再次使用,目前更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前者。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病例为搭建提供新的思路,引发新的思考,使更多患者从PD-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