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玉杰)对某些年轻女性而言,生活中可能有过不止一次突然眼前发黑、意识丧失而倒地的惊魂体验,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心灵蒙上了抹不去的阴影。那么,发生这种可怕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应对呢?本文将对此种情况做简要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晕厥”。晕厥指的是由于大脑一过性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以及能自行完全恢复。根据诱发原因的不同,目前可将晕厥分为3类: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以及心源性晕厥。本文开头所介绍的晕厥类型可归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属于神经介导性晕厥中最为常见的一类,也是目前业内研究的热点之一。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是由于机体控制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系统对外界各种刺激因子反应过度,引起血管扩张和( 或) 心动过缓,从而导致动脉血压和全脑灌注的降低。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长时间站立以及闷热的环境等。统计学显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年龄存在两个高峰,分别是20~29岁(9%)和70~79岁(23%)。
当医生接诊一个曾发生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的患者时,他首先要明确是否为晕厥发作。为帮助诊断,病人或者家属应该向医生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是否完全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是否是一过性且持续时间较短?意识是否能自行恢复?发作时患者是否有自我控制?如果以上几点患者均符合,那么诊断晕厥的把握较大;如果有一点或者多点不符合,那医生就还需要除外其他引起意识丧失的原因。比如说,如果患者叙述发作时伴有口吐白沫、舌咬伤、肢体强直痉挛等情况,诊断则需要首先考虑癫痫的可能,而不是晕厥。
然后,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而言,最重要的病史就是晕厥发生时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精神状态、是否持续站立、是否处于闷热的环境中等。此外,该类患者在意识丧失之前多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上腹部不适、 心慌、头晕、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也可以帮助诊断。
为明确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目前最重要的检查方式叫做直立倾斜试验。操作方法为将患者置于检查床上,安静状态下平卧l0分钟,常规测血压、心率后,3~5秒将床倾斜至头高60°~80°,持续30~45分钟,每3~5分钟测血压、心率1次,。当患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标准为收缩压小于80mmHg,舒张压小于5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大于25%)和(或)心率减慢时,结果判为阳性。如果基础条件下为阴性结果,可继续加用药物激发(常用异丙肾上腺素或硝酸甘油),使试验的敏感性增加。
少数年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总之,防止晕厥复发、避免意外损伤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我们的主要治疗目标。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包括有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此外还有针对特殊患者的起搏器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等方式。
基础治疗方案是目前针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最重要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应该通过医生及其他渠道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理和临床特点,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脏负担。
2.对于既往曾有过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的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长时间站立、闷热拥挤环境、疲劳等,慎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等。还可以尝试穿弹力袜或紧身裤等,促进回心血流,减少下肢血液瘀滞。
3.直立训练:患者可尝试每天身体靠墙站立,站立时间逐渐延长,如此规律训练可降低血管顺应性,避免站立时血液在下肢的聚积,达到治疗目的。
4.适当补充水分和盐的摄入:对于不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水分和盐的摄入,必要时可应用口服补液盐,增加血容量。
5.晕厥前兆发生时,双手握拳、上肢紧绷和双腿交叉等肌肉长收缩的抗压力动作可显著升高收缩压,可能达到延迟或避免晕厥的目的。
在药物治疗方面,曾经有多项临床研究尝试过应用诸如β受体阻滞剂、丙吡胺、东莨菪碱等,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仍期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指导治疗。同样,通过起搏器和射频消融等方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效果目前仍处在探索当中,这也有可能为广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