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肾内科(惠淼 李月红)近期天气转冷,透析室几个糖尿病患者接连出现足部感染,发热、伤口流脓,有的甚至需要截肢。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改变,“富贵病—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预测2040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数将增加到6.42亿。血管性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包括“心肾脑眼足”,当肾脏受累,随着糖尿病肾病进展,部分患者需要进行透析肾脏替代治疗,糖尿病肾病是近年新进入透析患者的首位病因,这些患者合并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风险更大,糖尿病足高发。
都说糖尿病可治,怎么就突然发展到要截肢了呢?
脚烂了有这么可怕么?
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发展到糖尿病足么?
带着种种疑问,我们一起来认识“糖尿病足” 。
1.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会导致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俗称“烂脚”。 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有100 万人因糖尿病而截肢,每20秒就有一人。 “甜蜜”未必是好事,血糖血糖控制不佳不仅对全身神经及血管造成损害,也给细菌提供了安乐窝。
2. 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糖尿病足?
皮肤干而无汗、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肌肉萎缩、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就要警惕了。
3. 糖尿病足要做哪些检查?
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应行足部检查,包括局部皮肤病变和神经病变检查,如尼龙丝检查、震动觉、踝反射,下肢痛觉、温度觉,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查。血管病变检查,包括触诊股、腘、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测量踝肱指数。必要时行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筛查下肢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4. 当“烂脚”不可避免怎样治疗?
处理创面的同时,需积极进行全身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针对性抗感染、纠正脂代谢紊乱、活血化瘀、抗凝和下肢血运重建等。
1)代谢管理
减轻体重,加强局部护理,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7.0%,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给予他汀类等降脂药物治疗。
2)康复运动
对于足部皮肤完整的缺血型或神经缺血型患者,运动锻炼能改善间歇性跛行的步行距离和行走时间,提高运动耐受性。
3)抗凝及活血化瘀
扩张血管药物如西洛他唑、贝前列素钠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还可以用些活血化淤中成药。
4)创面处理及手术治疗
糖尿病足创面处理很重要,缺血严重、药物治疗无效者,下肢血流重建(包括球囊PTA或支架置入)是必要的措施。在避免活动性出血和过度损失健康组织的前提下,剪除坏死组织,减少感染机会。根据创面感染细菌、程度、渗出量、感染不同阶段选择抗生素和换药频次。用具有杀菌、吸附渗液、防粘连的伤口敷料。根据创面部位选择减压鞋垫、糖尿病足鞋等专业支具,避免创面加深和复发。
持续封闭式负压吸引可有效改善创面引流,加速坏死组织溶脱和肉芽组织增生。理疗和创面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创面炎症和微循环状况,促进创面愈合。有报道干细胞疗法、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外用等生物疗法可促进溃疡伤口愈合。
当坏死肢体感染难以控制,无法重建血管、创面难以愈合,疼痛难忍,有危及生命危险时,可能就需要手术截除肢体,清除感染部位了。
5.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早期要控制体重,注意血糖、血压和血脂达标,每天检查足部皮肤,避免外伤,穿合适的鞋,定期筛查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血管闭塞等。对糖尿病肾病或透析的患者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