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肝胆胰中心 - 中心动态

《健康报》刊发我院董家鸿院士追忆恩师黄志强院士文章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SY-1B7V2HkPMz0szAiruQ

发布时间:2022-2-22


  今年,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中国肝胆胰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教授诞辰100周年。如今,恩师已离开我们近7年,但他同我们一起问诊查房、探讨病例、手术克难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30余载师生情,回忆起来心绪翻涌。恩师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创造了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今天,我们缅怀大师,传承风范,为推动健康中国事业踔厉前行。

 

  

  黄志强(中)和董家鸿(左)正在进行术后查房

 

  赤子初心 他从战争年代走来

  恩师年幼时酷爱读书,尤其是武侠小说,这个习惯直到他成为大专家也不曾放下。也许正是对于英雄侠客行侠仗义的敬佩钦羡,才使他掌中的手术刀化为救人的剑,救民于苦难。

  迫于战争的影响,他的求医路辗转广州、昆明、贵阳、永新、泰和、衡阳、重庆……做住院医时,他有幸作为助手接诊杨虎城将军。当看到民族英雄被如此无情对待,他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1949年底,重庆解放。不久后,西南医院正式命名。黄志强看到了新政权下人们充满希望的面貌,感受到了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重视,他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和敬仰。

  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刚结婚不久的黄志强二话不说加入了志愿手术队。在战场后方,他负责4个病室的医疗工作,每天都有150多名伤员转来。敌机不时在头顶盘旋,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他和战士们怀着一样的决心,他们说,生命是属于祖国的。从战场上回来后,他虔诚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开山辟路 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世纪50年代中期,恩师在七医大(现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已是非常有名望的教授。但面对中国在肝胆领域研究的空白,想起人们病情发作后痛苦的哀号,他下定决心要开拓这个领域。他将重点放在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的复杂胆道病上,如肝胆管结石和狭窄。该病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高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穷人病”。他在这条前无古人的路上躬耕不辍,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让中国肝胆外科专业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曾有一位患者做过胆囊切除术后,上腹部突然感到剧烈疼痛,伴有呕血,引流管内流出的血液凝成了块。经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了,但几天后又再次发作。患者病发出血很有规律,间隔约7天,发病前伴有剧烈的腹痛、黄疸。当时还没有先进的胃肠镜技术,也没有B超、CT、MRI等现代影像诊断方法,传统X线影像难以准确判断出血原因。

  为了连续细致地观察和研判病情,黄老抱着一床被褥,睡在了患者旁边的小钢丝床上,一住就是20余天。功夫不负有心人,黄老最终准确判断,患者是肝动脉来源的胆道出血。他首创肝动脉结扎治疗胆道出血的外科新术式,极大地提升了此类病例的治愈率。这第一例基于临床观察发现并采用肝动脉结扎术治疗胆道出血的手术,被誉为外科与肝胆医学史上的双重奇迹。

 

  

  黄志强院士做手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恩师在国际上首次对肝胆管结石病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创立了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和高位胆管狭窄等系列新术式,显著地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效果。随后,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胆道外科理论及技术体系,在损伤性胆管狭窄、肝门部胆管癌、终末期胆道病等复杂疑难胆道疾病的外科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学术成就,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胆道外科学。同时,他在肝脏外科、肝脏移植、微创外科、胰腺外科、野战外科等领域也卓有建树。

 

  力挽沉疴 他敢为人先一心赴救

  1983年2月,我有幸于研究生时拜入恩师门下。初见黄教授,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易近人、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我深深地被他的“气场”吸引住了,暗下决心,一定要做黄志强式的外科医生。

  有一位患者的故事我虽未亲眼见证,但在肝胆界广为流传,堪称经典。因为车祸,患者的肝脏遭受严重创伤,送到医院做了右肝切除手术。命是保住了,但因为左侧肝管受到损伤,患者在术后出现了黄疸。各大医院为患者一共进行了12次手术,每做一次,肝外胆管就缩短一点,切到最后,胆管已经所剩无几。残留的左肝占据了右肝的位置,左肝管向右后上方向有很深的转位。后续的手术,无人敢再接。

  面对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恩师这时又一次站了出来。在为患者进行了肝穿刺胆道造影,显示左肝内胆管后,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进行手术。跟台医生和护士大吃一惊,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恩师专注地看着患者,站了一会儿稳定心神,转头笑着看了一眼身边的人,然后拿起手术刀,在患者身上做了一个后外侧切口,患者肝外胆管清楚地暴露出来。就这样,恩师的神来一刀一下子将极其复杂的手术变得容易许多,手术顺利完成。

  “敢开别人不能开的刀,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这是恩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也正是这个在心灵深处经久回响的声音,一直鼓励着我和团队攻坚医学难题,挽救一位又一位危重肝胆疾病患者:创新体外肝切除自体移植技术治疗终末期泡型肝包虫病,用定量化肝大部切除术根治累及双侧肝叶的D型胆管扩张症,采用Meso-Rex转流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和门静脉高压,活体双肝移植……这些成绩,离不开恩师多年的培养与言传身教。

 

  

  黄志强院士(中)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病例讨论,左三为董家鸿院士

 

  杏林春暖 他厚植沃土桃李天下

  恩师总是从外科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关注各层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他为我国培养了几代外科学专业人才,推动了肝胆外科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在他的拓荒和引领下,如今,中国肝胆外科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1963年,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建立了当时颇具规模的实验室。这里成为中国几代胆道外科医生的摇篮。1973年,他举办了两期全军肝胆外科培训班,招收军队各大医院的主任级医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培训,这些医生后来大多成为全军肝胆外科的领军人才。1978年,他挂帅成立了全军肝胆外科中心,常年招收大批进修生,为各省市培养输送肝胆外科高级人才。由于工作需要,恩师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后,又创建了肝胆外科,并很快使之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肝胆疾病治疗的技术中心。无数的肝胆外科人才从这里走出,成为全国肝胆患者的救命良医。

  卓越的外科医师必须两条腿走路,学术和医术全面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恩师就借鉴国际外科医师培训方式,结合当时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了“两段式”培养模式,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的培训相结合,为我们的外科临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志强院士(前排中)和学生们,前排右一为董家鸿院士

 

  扶危济世 他著书立说泽被后人

  恩师著书立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从医70余载的宝贵经验和人生的心得体会留给后人,让后辈们少走弯路。恩师的初稿都是手写的,那时他还不会使用电脑。无数个深夜里,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的。他一笔一画、字迹端正的手稿传递的不仅是学术领域最前沿的思想,更是一代医学宗师悬壶济世、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笔耕不辍,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第一部《外科手术学》、第一部《胆道外科》、第一部《肝脏外科》先后问世。他编写了《创伤治疗学》《腹部外科基础》《黄志强胆道外科》《肝脏外科手术学》等16部医学著作,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对我国几代外科医师的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年逾70的他为了更好地记述还学会了使用电脑。他曾开心地对我们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学术交流和医学知识的传播在恩师看来是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他定期举办全国性继续教育学习班、全国胆道外科学术大会和国际肝胆外科论坛,定期受邀前往各大国际论坛发出中国医界声音。这些高品质的学术会议已成为海内外同行瞩目的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也加速了中国肝胆外科学术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他亲自创办的《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已成为引领消化外科学发展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生前,恩师为祖国的医疗事业披肝沥胆,奉献终生。逝后,他的满腔赤诚将流芳百世。在恩师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共同缅怀恩师,追忆大医风采。后辈们必定继承遗志,追随大师的脚步接力前行,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人类福祉不懈奋斗!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家鸿

  图: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

  编辑:魏婉笛

  制作:张昊华

  审核:张灿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