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https://news.cctv.com/2021/10/18/ARTISz0qhFwwD74JohhzIIky211018.shtml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晓媛 张恪忞):时间跨越70年,三代人,可以改变什么?秦济生、廖秦平、吕涛祖孙三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她们是一个家庭的三代妇产科医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极其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到如今医疗健康体系的巨大飞跃,三代人参与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阔步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迁。
希望诞生在蒙古包
1958年,2岁的廖秦平和7岁的哥哥跟随支援边疆的母亲秦济生来到了内蒙古。在那个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的年代,白面几乎算是最好的粮食。然而,在廖秦平的记忆中,母亲常常给产妇煮挂面,留给自己的总是窝窝头。
秦济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接受了正规培养的医生,1955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当时刚建院不久的北京积水潭医院。1958年,她带着孩子,追随丈夫的脚步,举家支边。
秦济生(左)、廖秦平(右)、吕涛(中)祖孙三代。
上世纪50年代的内蒙古,落后贫穷、缺医少药。当地没有大医院,很多产妇在家自行分娩,垫不起布,就在炕上撒一簸箕沙子,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助产士,缺少专业的医生。简陋的生产环境导致孩子成活率不高,产妇感染高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建立农村卫生院,秦济生的任务负责组建卫生院并且出诊。
母亲常常在夜间出诊。幼小的廖秦平总是半夜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敲窗,这时候母亲会很快穿好衣服,轻轻出门,然后骑上牧民牵来的马赶去给产妇接生。
回忆起母亲,廖秦平说,那个时候,妇产科医生干的就是救命的活儿。
母亲的到来,给牧区的家庭带来了希望。送黄油、送鸡蛋、送小米等成了牧民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在廖秦平记忆中,牧民和母亲总是“一个非要给,一个就是不收,看着跟打架似”。母亲秦济生总开玩笑说,“打得累得不行,比做手术还累” 。
幼时的廖秦平对母亲最深的印象就是忙碌。值夜班、出夜诊,而一走常常就是一个通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医疗水平有限,特别是边疆地区,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在秦济生等老一辈支边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新生命诞生在蒙古包。在秦济生退休时,内蒙古当地的孕产妇死亡率已降低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1/17。
廖秦平记得,小时候,她跟妈妈走在大街上时,总会听到有人喊“秦大夫”,那个时候,她懵懂觉得,当医生真好,能够帮助那么多病人,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
40年的坚守与攻克
在母亲的影响下,廖秦平渐渐懂事、成长。
1977年,21岁的廖秦平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并成为了母亲的校友。毕业留校当了一年的辅导员后,她获得了北大医学院任选专业的资格。
廖秦平(左)现任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妇产科主任,图为义诊现场。
追随母亲的脚步,廖秦平也选择了妇产科。
曾经,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女性健康往往听天由命,廖秦平曾亲眼看到过,一个来自农村的丈夫因为妻子确诊癌症后扭头就走。花几百块钱可以再娶一个媳妇,但是治病可能要花几千元,也许还治不好。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孕产妇围产死亡率飞速下降,生育死亡已不是妇产科最突出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各种肿瘤等疑难杂症逐渐显现。
对女性的痛苦感同身受,身为医生的廖秦平总想为女性做点什么。目睹着一个个年轻的肿瘤患者生命消逝,廖秦平最终决定专攻妇科肿瘤。
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很多妇科肿瘤的发生与炎症感染有关,她又将肿瘤方面的研究扩大到炎症研究。此后,她率先在国内开展妇科感染领域相关科研工作,为我国生殖道感染规范化诊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从医40年来,廖秦平一心扑在病房和研究上,像极了母亲年轻时义无反顾的样子。由于老不回家,她的爱人常常叫她“病房虫”。
多年来,她在子宫内膜癌等各种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手段,部分肿瘤的治疗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廖秦平说,妇科肿瘤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宫颈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落后导致的疾病,那么子宫内膜癌就是典型的“现代病”。
在母亲秦济生那一代,让孕妇和婴儿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到了廖秦平这一代,如何延长女性寿命成了她一生都在攻克的难题。而进入新时代,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则成了女儿吕涛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祖孙三代妇产科医生共同看望新生儿。
传承,不止是继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
廖秦平的女儿吕涛,如今已是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妇产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与母亲同属一个科室。
小时候,由于廖秦平经常忙于工作,在吕涛的成长阶段,几乎都是祖母秦济生在身边陪伴。祖母的支边故事在她幼时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2001年,吕涛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同属于母亲廖秦平和祖母秦济生的母校。
如今,80后的吕涛已经是“医三代”了。
秦济生与廖秦平曾相继获得妇产科界最高荣誉——“林巧稚杯”奖。到了第三代,吕涛身上的担子并没有减轻。母亲廖秦平曾告诉她,传承不止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
吕涛最终用行动回应了母亲,她的选择是向着困难出发。
2016年,吕涛作为北京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远赴西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边工作。
在吕涛支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患者向吕涛(左)赠送哈达,表示感谢。
西藏地域广阔,牧民们到拉萨看一次病往往需要走很远的路。遇到疑难杂症,吕涛总会求助于母亲廖秦平,因为她不忍心她们不治而返,她心里清楚,她们如果回去了,很有可能就不会再来了。
全力支持女儿援藏的廖秦平,多次带领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妇产科团队一起深入西藏。母亲的到来,让吕涛心里踏实了很多,她说只要母亲站在身边,她就感觉又多了一双手。
吕涛援藏期间,廖秦平多次拖着氧气瓶开展讲座、义诊。往往一堂课还没结束,她已经满脸通红。高原缺氧对六十多岁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吕涛与母亲廖秦平一起为病人进行手术。
在母亲的支持下,援藏期间,吕涛带领着拉萨市人民医院开创了多个“第一例”手术,见证了拉萨市人民医院从一家二级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而年轻的她也成长了许多。
因为援藏,以吕涛为纽带的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的妇产科和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也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为医学交流和民族团结翻开了新篇。
如今,母女二人虽在同一科室,但工作的忙碌使得她们的相聚多在学术交流、讨论病例和联合手术中度过。
廖秦平说,医者就是救死扶伤,她一直坚守的初心就是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与母亲秦济生在世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一样的。
如今,作为母亲,她对女儿的期望是,先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做好学问。而这个好人,在她看来,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